被保護起來的古樹
從遠處看,古樹所占地方像是從新建大樓的地基上剜出一塊。
映象網訊(記者 邱延波 文圖)2015年10月20日,映象網以《鄭州修花壇保護300年皂角樹 道路改造首次為古樹讓道》為題,報道鄭州市在桐柏路拓寬改造過程中,為了保護一株300年的皂角樹,在道路中間修花壇,這是鄭州市首次主干道為一棵樹讓道,留下一段佳話。12月7日,映象網獲悉,在鄭州市高新區,一新建的大樓為一株300年古槐讓道。為此,開發商修改圖紙,增加了幾十萬元開支。
300年古樹險些不保
12月7日上午,蓮花街和石楠路交叉口,一個新建的中學的工地上。正在建設的教學樓北側,被“剜出”一塊:一株粗大的古樹,被一人多高的藍色圍檔圍著。
古樹軀干粗大,需要兩三個人方能合抱。主干上布滿裂痕和蟲洞,可見其飽經風霜。樹干上還掛著一塊銘牌,上面寫著:鄭州市古樹名木。樹名:國槐,樹齡:300年。
鄭州市高新區楓楊街辦事處丁樓社區毛衛和書記介紹,這株古樹因為年代久遠而廣為人知。樹的主人名叫毛云增,村里幾年前拆遷時,主人一家都遷走了,只留下這株大樹。按照當時拆遷要求,地上什么也不能留下來,有樹的要伐掉或者移走。因為這株大樹太有名了,很多人都不愿意看著大樹被伐掉,但是又不敢移栽,怕年歲太大的樹,一移就死了。不少人呼吁能把這株古樹原地保護起來。
最后,相關的古樹專家也趕來查看。專家給出的意見是最好能原地保護,否則極有可能失去這棵大樹。而古樹就是鄭州活著的歷史,見證著鄭州的風雨,代表著鄭州的底蘊。
開發商增加幾十萬開支為古樹讓道
按照慣例,開發商進入一小區建設時,應該都是凈地。也就是說,土地上不應該有任何附屬物。負責該學校建設的開發商現場負責人周賀猛經理介紹說,他們進入這片土地時,發現這片地上有三株古樹,其中最粗大的就是這株300年的槐樹。這讓開發商頗有些為難。因為按照圖紙,古槐所在地方是教學樓。
民間的呼聲和古樹專家的意見出來后,開發商開始認真考慮怎樣讓教學樓建設與保護古樹不沖突。經過多方協商,開發商重新對樓進行規劃,專門在樹邊,把樓基向南移了5米多,等于樹的東南西,形成一個弧形,樓為樹挪了位。從原來的圖紙上來看,被保護起來的古槐樹就好像從教學樓的地基上剜出一塊來。這樣一來,增加了成本,周賀猛說,本來一堵墻就了事的建筑,在這里變成非常復雜,建設增加了難度不說,還增加了大量的投資。具體數目現在還不能算出,只能到建成后才能算出來,但初步估計,增加開支可能達幾十萬元。雖然增加了開支,但周賀猛說在保護古樹一事上,鄭州又留下一段佳話,也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