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經常發生“大面積停電”?這只是標題黨套路!
開欄語:
新聞崇尚速度,但真實才是生命。
我們毫不諱言對快新聞的熱衷,但也絕不希望真相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中沉淪。
公信是媒體的立命之本。
后真相時代,信息沃野紛繁蕪雜、稗草叢生,黨媒有義務、有責任在權威辟謠發聲、捍衛媒體信譽的進程中,主動作為、去偽存真,借你一雙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眼睛。
鍛造《慢新聞》,并不意味著映象網要放棄新聞之快,而是要在崇尚速度的同時,以更加嚴謹的治業態度,讓事實更深入,讓分析更透徹,讓“what”和“why”更理性,讓新聞更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態度。
《慢新聞》,一起多些耐心,給真相一點兒時間,讓網絡月朗星晰。
《慢新聞》,一起多些耐心,給真相一點兒時間。
映象網快訊(記者 王邵怡)隨著夏季來臨,用電負荷重導致停電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就有《高溫+停電,最長33小時!鄭州人可能要挺住!快來看看有你家沒?》這樣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瘋傳,給鄭州市民帶來了不少驚嚇。
關于“大面積停電”的報道
映象網記者統計發現,“大面積停電”似乎已經成了一些自媒體慣用的套路,近兩年來,每個一段時間就會有“大面積停電”的報道。
事實上,鄭州真的有會發生大范圍長時間停電嗎?映象網記者多方打探了解到,“大面積停電”只停留在這些傳聞上,現實中并不存在。
現象:“大面積停電”只發生在朋友圈
據映象網記者統計,今年夏天以來,關于鄭州大面積停水停電的文章已經發布了不下十次次,每一次都被自媒體發布、轉載,其中不乏一些權威官方媒體。
這些文章大多冠以“大面積停電”之類的驚悚標題,看到文章后,不少人會覺得這樣的標題似曾相識,確實,“長時間停電停水”、“大范圍停電停水”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套路”,鄭州市民的朋友圈每年夏天都會這樣的文章“轟炸”。
發布這樣的信息,雖然引起了市民的重視,讓市民早做準備,但也有可能造成盲目搶水儲水或用電恐慌等情況,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那么,在這樣夸張的標題之下,真相確實是這樣的嗎?
計劃停電對居民日常用電的影響是很小
真相一:不是突發停電 而是計劃停電
映象網記者梳理后發現,所謂的停電全部都是計劃停電。
什么是計劃停電?計劃停電通常是供電公司因設備計劃檢修、配電網改造、小區表前線改造、新客戶并網、配合其他方面工作等需要,而對特定區域在特定時段內實施的停電。
那么計劃停電會造成居民家中實際停電嗎?電力專家表示,任何一個有電網的國家,供電企業都需要正常工作停電,這與故障停電有著本質的區別,不會對市民生活產生太大影響。
目前,電力檢修的總體原則是盡最大可能降低停電時間,減少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為此,越來越多的供電公司已在電網設備檢修中啟用了帶電檢修技術。
也就是說,計劃停電對居民日常用電的影響是很小的。
真相二:并非“大面積停電” 最多涉及幾個小區
除了停電時間長,文章中所說的“大面積停電”也讓不少市民認為,鄭州馬上就要變成“伸手不見五指”的樣子,而實際情況卻沒有那么可怕。
供電公司發布的停電計劃中所列道路僅為可能發生停電的大致范圍,并不是說提到的整條道路都會停電。
而且,隨著電網建設的發展,很多區域的電網已經形成了“手拉手”負荷,即一處有問題,其他多處電源相互配合,避免出現多區域大面積停電的情況。
那么,多大的停電范圍算得上“大面積停電”?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中按照停電事件嚴重性和受影響程度,將大面積停電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其中嚴重性最低,受影響程度最小的“一般大面積停電事件”里面的第四條是這樣界定的: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電網:減供負荷10%以上20%以下,或15%以上30%以下供電用戶停電。
通俗一點說,鄭州市市區現有低壓用電戶數約168萬,如果達到“15%以上30%以下供電用戶停電”,那就是至少25.2萬戶停電。而一般的故障性和計劃檢修停電,以10kV線路停電為主,最多涉及幾個居民小區,幾百上千戶居民。
今夏用電高峰將至
真相三:鄭州部分區域確實存在“送電難” 高峰時期需限電
夏季用電問題每年都是謠言高發區,標題寫著“大面積停電”、“長時間停電”的文章屢見不鮮,不少市民也受標題蠱惑,無形中成了謠言的受騙者也成了傳播者。
那么鄭州的夏季用電是否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記者從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了解到,鄭州有些區域存在變電站落地難的問題。
隨著氣溫的升高,一部分變電站超負荷運行。為了防止變壓器、線路因為長時間過載運行,導致電網癱瘓,造成更大范圍、更長時間的停電,只能在用電高峰期采取限電措施。
電力部門預測今夏鄭州市區最高負荷為530萬千瓦。鄭州雖然不缺電,但由于變電站落地難,有電送不進家門,部分地區會面臨限電的問題。
映象網經多方求證的結果表明,部分自媒體標榜的“大面積停電”并不屬實。即便有停電情況出現,政府和相關供電部門,也會第一時間通過映象網等權威媒體發布通知和預案。在此,映象網提醒廣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關注權威媒體發布的消息,不要被一些謠言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