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于房地產行業的未來20年走向,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教授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目前中國房地產行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20年后,房地產行業仍將是國家經濟的“支柱”。
對于房地產行業的未來20年走向,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教授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目前中國房地產行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20年后,房地產行業仍將是國家經濟的“支柱”?!耙悦绹鵀槔?,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到現在,主要以二手房交易為主,但依然是美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彼硎?,未來中國的二手房市場超過新建市場是必然的,養老地產、旅游地產、文化地產等將得到更好的發展,建筑的加固改造行業也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未來20年里,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數量將大大減少,并呈現出強者越強的特點,大約70~80%的中小房地產企業將面臨著被兼并、合并的風險。對于房地產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顧云昌表示自己難以預料:“畢竟房地產是做產品的行業。”不過,他認為房地產行業具備互聯網思維是大有前途的:“客戶資源的整合、房產大數據的應用,都將是未來的趨勢。”
顧云昌教授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前幾年的飛速發展后,迎來了當下的轉型期。具體來講,房地產市場面臨著三方面的轉型:房地產產品的轉型、房地產服務的轉型,以及房地產“綠色化”的轉型,“只有順利度過轉型期,才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的房地產領袖?!?/font>
業內人士黃瑜稱,過去黃金時代受市場供不應求的影響,房地產市場是賣方主導市場。市場長期供不應求促使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2014年以來,房地產市場供大于求明顯,市場庫存節節攀升,導致市場價格出現下滑。在房地產的“白銀時代”,只靠賣房子就能賺錢的時代已漸行漸遠。
從未來樓市趨勢來看,樓市去行政化,央行出手“救市”等因素明顯有助于樓市向好,但是,樓市基本面將轉好并不意味著房企還會賺得盆滿缽滿。未來房地產行業利率潤空間將進一步壓縮,房企謀求戰略轉型勢在必行。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曾說過:“轉型是必然,不轉型就沒有前途。房企應該顛覆舊有的思維模式,多研究產業之間的融合,尤其是如何實現城市運營,光傻蓋房子是沒用的?!?/font>
領袖素質
房企掌舵人更像經濟學家 懂資本運作能留住人才
要順利度過轉型期,引領企業成為未來房地產行業的翹楚,對企業的掌舵人能力的要求將更高。因此,顧云昌教授認為,未來領袖級的房地產企業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能力:
1、更懂得市場、適應市場變化。
未來房地產領袖企業的掌舵人應當更像一個經濟學家,能夠洞悉宏觀經濟與房地產市場之間的關系,也更能看清國際、國內市場變化方向,及時察覺國家的貨幣財政變化帶來的影響,進而能帶領企業踏準市場的節點,順應市場。“起碼能夠做到市場好的時候,你得有貨賣;市場不好的時候,你手上不能積壓大量的庫存?!?/font>
2、更懂得資本運作、投融資。
未來領袖房地產企業能夠更好地運作資金。目前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更多的是依靠銀行貸款,大約70%的房地產融資金額都直接來源于銀行;反觀發達國家,房地產企業融資金額的70%則直接來源于股市、房地產基金等,因此,在未來,資金將更多地集中到大企業的趨勢下,房地產企業的掌舵人必須有更好的資金運作能力,有更多的投融資渠道。
3、更懂得產品方向、發展趨勢。
未來房地產領袖企業必須是產品專家,能夠造出精品產品。中國未來的房地產市場產品差異化特征將更加凸顯,人們將有更多的差異化需求,房地產企業能夠提供包括產品設計、定位甚至是施工等不同特點的產品。值得注意的,中國房地產“綠色化”道路還很長,而這將是未來市場的主導。此外,房地產產品不僅只有物質產品,也包括服務產品,這是房地產產業鏈的延伸,房企必須意識到這也是巨大的蛋糕。
4、更懂得企業管理、人才管理。
未來房地產領袖企業的掌舵人必須是管理專家。未來的房地產市場一定會成為買方市場,掌舵人必須更懂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管理人才、管理企業,營造獨特的、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才能讓企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房企轉型
如藍光般精于某一領域 像恒大一樣布局多產業
在白銀時代里,什么樣的房地產企業才能更適應市場?克爾瑞機構西南區總經理閻濤稱,未來,考驗房地產企業的就是“堅持”,如果選擇了堅持,就必須要有堅持下去的本錢和方向,不管是人力資本還是細分產品,或是打通金融渠道。
如今房地產正在經歷轉型和分化,未來,只有做到規?;⒕毣?、多元化這“九字標準”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才能更好適應市場和競爭。首先,開發企業只有規?;l展后,才能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有的產品是為了走量,有的是為了利潤,有的則是為了留待資本操作,保證有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其次是要做到精細化,在某一領域、某類市場或某種產品上深耕的企業,才能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比如藍光,其在剛需市場上就具有核心競爭力,這也是藍光能從成都走向全國的一項最重要的推力。第三,就是要多元化、跨界發展。恒大進軍體育、糧油、乳業、礦泉水等領域力爭多元化發展,萬達在保持自身商業地產優勢的同時,也在不斷發力文化旅游業,并使之成為未來自身的支柱型產業,就是很好的例證。
黃瑜也認為,在未來,兩類企業將繼續保持相對較快增長。一種是大而強型的,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全國性綜合房企將不斷拓展布局,提升市場份額,同時業務結構也向多元化轉型,逐步利用“構建房地產生態圈”的思路,嘗試向互聯網、金融、社區服務等領域跨界,擴大業務半徑,尋找更穩定、更持續的增長源泉。另一種是小而精型的,這類企業或是專門深耕某一地區成為區域龍頭,或是專營某一產品領域成為專業領軍企業,這類企業更多的是在房地產行業內部尋求業務轉型強化資源整合能力,在與住宅領域平行的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領域進行嘗試和突破,傾力為客戶提供更具品質的產品和更佳的服務體驗,持續擴大業績增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