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干渠兩側各200米范圍內,鄭州市將建設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總建設面積17.04平方公里。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鄭州段全長128.8公里,每年分得總水量5.4億立方米,這給鄭州帶來的不只是充足的水源,還有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
據悉,在干渠兩側200米內將建設生態走廊、文化公園,此外還要增加市區生態用水的分配。未來,因缺水而萎縮的湖泊、庫區將重現生機,沿線植被破壞狀況將有所修復,鄭州將呈現三面環水的美景,成為宜居生態之城。
鄭州水域面積
將增加700萬平方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鄭州段全長128.8公里,起點位于新鄭市觀音寺鎮英李村,終點位于穿黃工程隧洞入口,途經新鄭、中牟、管城、二七、中原、滎陽6個縣(市、區)。
站在總干渠新鄭市城關段可以看到,不少白鷺在總干渠上群飛,還有兩只水鳥站在水邊“交頭接耳”。
“前一段時間下雨,總干渠里有積水,就出現了白鷺等,非常漂亮。”中國水利水電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新鄭南段三標項目部工程技術部主任劉渠楓說。
據介紹,鄭州段水流從東南方向起步,穿過鄭州南部,然后流向西北,鄭州市由此將形成三面環水的美景。不遠的將來,鄭州在碧水流暢的同時,還將增加一道綠色廊道,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此外,鄭州段水面寬約60米,設計水深為7米。在干渠兩側,將各建設4~8米寬的防護林綠化帶,鄭州市水域面積將增加700萬平方米,綠化林帶增加160萬平方米。
“這一路的綠化可得勁了”
在干渠兩側各200米范圍內,鄭州市將建設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總建設面積17.04平方公里。
鄭州段渠道水面達1.5萬畝 相當于百畝水面的湖泊150個,對改善鄭州居民的生活環境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 ……
這些都曾是規劃,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鄭州段的設想,曾經它只是白紙黑字,然而從現在起,它已是現實。
在干渠周圍居住的市民都已感受到了它帶來的巨大變化。
沿著中原西路一路向西,過了西三環,道路兩邊沿渠配套建設的50米寬生態長廊,綠色環繞,讓道路上桂花飄香。
附近居住的尚女士告訴鄭州晚報記者,每天晚上吃完飯,她都和家人一起在這里散步,“白天這里也能看見許多人鍛煉身體、騎自行車。來到這兒,感覺呼吸的空氣比市區好,也沒有嘈雜的喧鬧聲。”
“你沿著綠化帶往前走,約兩站公交地都到常莊了,這一路的綠化可得勁了。”路邊涼快的村民熱情地為記者指路。
生態水系的“口糧”也得到補充
其實,在歷史上,鄭州地區并不缺水,河、渠、濱、汊縱橫交錯,湖、塘、池、澤星羅棋布,名冠天下的滎澤、圃田澤碧波蕩漾,索河、賈魯河、枯河等縱橫交錯,不計其數。
最早連接黃河、淮河,溝通天下的鴻溝水系以及后來的隋唐大運河,都曾借助鄭州水系的力量。
如今,這些盛況再難重現。但不容忽視的是,通水后,沿線空氣質量將得到改善,用水矛盾緩解。而且生態用水會相應增加,水流的自凈功能將有所恢復。
據悉,置換出來的黃河水將用于我市生態水系建設,因缺水而萎縮的湖泊、庫區也會部分重現生機,沿線植被狀況會有所修復,用于綠化、營造水體、清污等環境建設和治理的水源會相應增加。
“到時候會采用置換水的方式,將黃河水多給生態水系分配些。”昨日,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鄭州吃上丹江水后,常常饑渴的鄭州生態水系的“口糧”也會得到補充。
鄭州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工作人員也透露,南水北調用水雖不是專門的景觀用水,但由于這些水渠不是封閉式的,全部露天,因此自成景觀。
未來,干渠及兩岸的綠化植被將擔當“城市綠肺”,不僅能美化鄭州的環境,更能起到過濾揚塵、調節氣候的作用。就像戲詞里唱的那樣,鄭州也會擁有“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