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絕大多數受訪者在接到營銷電話后意識到個人信息被泄露,但卻鮮有人進行投訴,甚至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不知道向哪個部門投訴。對此,王琦至今沒有找到解決辦法,“每晚都去攔截庫里翻看被攔截的電話和短信,對有可能是重要的電話回撥進行確認。
只要擁有手機,就會接到廣告電話。這種營銷模式讓不少人困惑甚至抓狂,但又無可奈何。
小小的廣告電話,游走在道德與法律的邊緣,暴露了信息倒賣、隱私泄露等問題。
廣告商是怎么獲知用戶手機號等信息的?個人如何防范信息泄露?這種營銷方式背后蘊含了哪些經濟現象?
你可曾接到這種電話或短信:您好,我是xxx售樓部的,我們即將開盤……
近日,商報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9.63%的受訪網友在生活中遇過電話營銷的騷擾。
絕大多數受訪者在接到營銷電話后意識到個人信息被泄露,但卻鮮有人進行投訴,甚至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不知道向哪個部門投訴。
故事 A
一天接20多個陌生電話和短信
王琦已經忍無可忍。自打買房第二天起,他和妻子的手機就變得不消停。
“有時候一天能接20多個陌生電話和短信。”王琦說,這些電話和短信主要集中為兩類,一類是搞裝修的,另一類是賣房的。
7月26日這天,不算短信,僅介紹樓盤和推薦裝修的營銷電話,他一共接了23個。身邊已經買過房的朋友告訴王琦,他們也都有過類似遭遇。隨便一個購房者都會成為營銷電話和短信“轟炸”的對象,這儼然成為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
為了不再被騷擾,王琦向移動運營商打電話投訴。客服人員建議,一是安裝攔截軟件;二是把騷擾電話號碼和短信發給運營商,運營商會對該號碼進行舉報。
無奈,王琦和妻子在手機上安裝了一款手機管家軟件。兩個月來,軟件攔截陌生電話和短信共計103次。
陌生的未接號碼,是否回電讓他糾結。回,可能是廣告電話;不回,萬一是重要電話怎么辦?
對此,王琦至今沒有找到解決辦法,“每晚都去攔截庫里翻看被攔截的電話和短信,對有可能是重要的電話回撥進行確認。”
故事 B
“我就是知道你的信息”
去年5月,張杰在國家司法考試網上報名全國司法考試。按照報名要求,他在報名時只填寫了姓名、考號和手機號,身份證號和家庭住址并沒有填寫。
考試結束后的第三天,張杰接到一家培訓機構的電話。“他們不僅知道我沒考上,還知道我的名字。”張杰說,“為什么剛考完,我的信息就被別人掌握了?”
接下來,張杰不斷接到司法考試培訓機構的電話和短信。一次,張杰又接到了一家培訓機構的電話。這次,他徹底被激怒了。“他們直呼我的名字,當時我就惱了,質疑他侵犯我的個人信息,斥責他們以后不要再給我打這種騷擾電話,否則就報警。”張杰說。
沒想到,對方也怒了。“你隨便報警,我就是知道你的信息,不僅知道你叫啥,還知道你家在哪住、你的電話和你的身份證號。”
張杰對這番通話進行了手機錄音。事后,他向人民路派出所報警。如今一年多過去了,張杰仍會接到司法考試的相關信息。
9月16日21點32分,來自上海的手機號為“15902108975”的短信又一次騷擾了張杰:“2014年司法考試原卷編輯完畢,驗證視頻已上傳!加Q:9196……”
擔心信息泄露但又無能為力
在記者的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表示十分在意個人信息是否受到保護,但有心無力。受訪者認為,如今很多事情都需要填寫個人詳細信息,比如買房、看病、網上應聘等。雖然很擔心信息被泄露,但為了辦事,不得不填寫信息。
網友“房頂上”就遇到過電話營銷的騷擾,他采用3種方式令“世界瞬間從此清靜多了”:休息時間手機關機,或電話拔線,或網絡下載攔截廣告軟件。
名叫“咖啡里的冰”的網友則與營銷電話做斗爭有著豐富的經驗。“我最喜歡和他們聊天了。哈哈,聊半個小時最后來一句抱歉我沒錢,然后對方掛了電話再也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