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墻體開裂、采光不佳、地板橫檔間隙大,公租房質量問題讓住戶不放心 簽訂合同的時候俞蘭發現,公租房小區的租房合同一簽就是2年,房租共計將近7萬元。俞蘭和丈夫去年6月搬進公租房,那時正趕上梅雨季,由于屋子返潮,墻壁瓷磚上都是水。
人民視覺
公租房是政府為解決低收入群體居住問題而推出的政策性保障型住房,各地都下了很大力氣。但是,從各地建設情況看,一些公租房小區的入住率不高,與此同時,申請入住公租房不容易,很多人想住卻住不上。公租房建設為啥遭遇尷尬?提供讓人們滿意的公租房,還要解決哪些問題?近日,我們走進一些城市的公租房小區,采訪了部分住戶,從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關注公租房”,從幾個不同角度試析目前公租房存在的問題,反映群眾對公租房的實際期望。
位置偏遠,交通不便
先坐公交車,再換乘地鐵,每天上下班路上花費的時間將近3小時
——北京 劉源
北京市蘇家坨公租房小區,位于海淀區北六環外聶各莊東路北側,是北京比較早的公租房項目,從投入使用至今已經有三個多年頭。
我們走訪了該公租房小區。從地鐵1號線國貿站出發,換乘地鐵4號線在西苑站下車,再換乘968路公交車,經過28站才能到達公租房小區所在的前沙澗村,即便不計算乘坐地鐵時間,也花費了近2個小時。
走進小區,冷冷清清,小區入住率似乎并不高。小區租戶劉源印證了這一猜測:“目前小區的入住率1/3左右,很多房子都沒有人住。”
“入住率不高的最主要原因還是位置偏遠,交通不方便。”劉源說,他在西直門附近一家公司工作,每天趕早搭通勤班車,在西二旗換地鐵去上班。每天上下班路上的時間需要將近3個小時。
劉源說,雖然公租房小區步行5分鐘就到968公交總站,330、642、919等公交車在小區附近也都有站點,為了方便小區租戶上班,早、晚高峰時間開行有通勤班車,終點站在地鐵13號線西二旗站,但小區的位置實在太偏,上下班路上耗費精力太多。
公租房小區主要有兩種典型戶型,一種是二居室,一種是大開間式的一居室,很多人稱之為“零居室”。劉源租住了一套二居室,和從老家來的父母住在一起。小區里的很多租戶都和劉源一樣,一家三代人住在一起。
“如果不是要把父母接過來幫忙看孩子,需要多一個房間住人,我根本不會考慮租這么偏遠的公租房。”劉源說,由于每天上下班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有時候甚至感覺公租房節省下的租金有些不值得。
除了位置偏遠,配套滯后也是小區入住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小區教育配套、醫院配套都有,但是商業配套沒跟上,”劉源說,小區附近沒有像樣的商場、超市,家里人外出吃頓飯,都要坐車去幾公里外的地方。
“如果公租房建了沒人住,老百姓就得不到真正的實惠。”劉源說,公租房是民生和民心工程,在建設時適當考慮入住的便利性,可以大大提高入住居民的幸福指數,也是防止公租房變成空租房的最好辦法。
質量不高,費用不低
墻體開裂、采光不佳、地板橫檔間隙大,公租房質量問題讓住戶不放心
——上海 俞蘭
“哪怕多花些錢,明年我們也不想續租這邊的公租房住了!” 談起現在所居住的公租房,上海市楊浦區居民俞蘭有很多話要說。
俞蘭老家在浙江紹興,目前在上海一所大學附近經營一家水吧。大學附近的房租不低,為了節省租金,她試著遞交了租賃公租房的申請。填材料、交證明,費了不少工夫,終于在新江灣一個公租房小區租到了一間6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
簽訂合同的時候俞蘭發現,公租房小區的租房合同一簽就是2年,房租共計將近7萬元。這個價格和附近的二手房相比,并沒有明顯的優勢。“盡管如此,想想來上海這么多年,終于可以住進新樓,就把合同簽了下來。”俞蘭說。
然而,住進新房不足一年,房子的質量問題接踵而至,讓俞蘭的心情跌落谷底。
俞蘭和丈夫去年6月搬進公租房,那時正趕上梅雨季,由于屋子返潮,墻壁瓷磚上都是水。“剛住進來沒幾天的一天夜里,我和丈夫睡得正熟,衛生間里突然‘啪’的一聲把我們驚醒,跑下床一看,發現里面的瓷磚掉了好幾塊。”俞蘭說,到了10月初,上海再次進入雨季,墻面出現開裂,現在每個房間至少都有四五處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