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4日 08:32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一元兩忠”的組合被觀眾譽為“成語金三角”,在節目中,錢文忠負責解讀成語的前世今生,蔡志忠負責畫出成語的前世今生,崔永元則重點探尋選手的前世今生。他們各司其職,從多個角度豐富了節目內容,成為節目點睛之筆。
10月30日至11月1日,東方今報記者探班《成語英雄》在北京的錄制現場,經過數日的錄制,以及與今報記者的深入交流,三位成語先生表現出了鮮明的特點。錢文忠的博學、蔡志忠的善良、崔永元的真實,也分別可以用文獻之家、赤子之心、惓惓之忱三個成語來形容。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毛韶華 趙珈/文 李楊/圖
【錢文忠是文獻之家】
現場狀態
作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關門弟子,錢文忠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所以在《成語英雄》里,他不只是把自己當做一位簡單釋義的點評嘉賓,而是主動參與節目前期的籌備中去,他對自己所要傳播的每一個文化知識,都一絲不茍。光是他準備的成語資料,就有一米高,他還積極幫助節目組篩選適合出題的成語。
在選手出錯或者出彩的關鍵成語上,錢文忠都會進行詳盡而獨到的解讀。有現場觀眾十分意外,他們表示聽了錢老師的解讀,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才知道平時掛在嘴邊的成語還有著不為人知的意思。
個人觀點
“我主要負責解釋成語的典故,著重解釋成語的古典意義和現代意義的差異、發生的演變,并強調一些成語的應用。”錢文忠說,他的解讀有時候給人“出人意料”的感覺,這可能是因為大家會忽略掉成語的一些用法,他不會“為了驚人而驚人”。
“有些成語在古代是褒義,現在卻變成貶義了,這都很正常。我們對成語的解讀不會故作驚人之語,而是要把握解讀內容的學術性、準確性,因為我要對自己傳達的知識負責任,不能信口開河。”錢文忠說。
成語淵源
“只要是中國人,都跟成語有著淵源,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會用到成語,使用成語不是一件了不起、特別的事情。”錢文忠說,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在平時的生活中運用成語或古詩詞,不應該被稱為“拽文”,作為中國人,不應該和自己的傳統文化疏離開來。
錢文忠說,他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網絡自創成語的誕生,這說明了現在的年輕人對成語的熱情仍然不減,希望創造屬于他們這一代的成語。“我知道有‘喜大普奔’這個詞,當然這是不是一個成語還需要歷史的考驗,但是這起碼是一種現象,而河南衛視作為一個文化衛視,《成語英雄》這個節目就是告訴觀眾還有一種文化選擇,你發現有這種選擇會讓你很舒服、很快樂。”錢文忠感慨道,前兩天的錄制,分別從下午三點持續到次日凌晨五點和凌晨兩點,嘉賓們是如此,而河南衛視的工作人員至少要比嘉賓們晚睡一到兩個小時,“這就是對文化的熱情在支撐著他們”。
【蔡志忠有赤子之心】
現場狀態
《成語英雄》是臺灣漫畫大師蔡志忠擔任嘉賓的首個大陸電視節目,能請動隱居多時的他出山,也算是《成語英雄》給觀眾的驚喜。
蔡志忠自言,他平時過著簡單、低調的生活,穿的褲子上還有補丁。的確,15歲開始成為職業漫畫家、1976年成立公司,成為銷量最多的華人漫畫大師,年近七旬的他,再也沒有什么名利想要追尋。然而,這個蓄著花白長發、醉心于解讀老莊的“仙風道骨”,卻為《成語英雄》的選手們“動了凡心”。
在錄制現場,他不時拿出畫筆和選手們就畫畫進行交流,分享自己“圖解成語”的心得,還把自己的作品主動送給選手。遇到畫畫水平很高卻意外遭到淘汰的選手,蔡志忠心生憐愛,首先把自己的“豁免權”拿出來,讓選手得以過關。
個人觀點
和蔡志忠接觸過的節目組工作人員都表示,他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對待選手和節目,都本著純真的善念,所以在節目現場,總能看見他身體力行作畫,聽到他耐心細致的講解。
蔡志忠說,錄制兩天以來,大部分的選手都讓他頗為滿意。“因為時間關系,有些選手還是側重于畫四個字表面的假象,讓搭檔猜出字的讀音,就把成語順下來了。”蔡志忠說,這可以看出選手之間的默契、溝通很好,選手畢竟不是畫家,他不會用畫家的標準苛責選手。“每一個成語都涵蓋了先秦百家的智慧,對于成語的表達,我更傾向于先畫出成語的意境,用整體的畫面來表達一個故事。”蔡志忠說,他確實遇見了一些表達恰如其分的選手,但是初賽有五道題,選手們往往是一個字無法用畫畫來表達,就被淘汰了,這讓他感覺非常可惜,所以才會動用他的“豁免權”。
成語淵源
蔡志忠是用漫畫解讀國學經典的第一人,他出版了《老子說》、《孔子說》、《列子說》、《莊子說》等一系列古籍漫畫,他也有一本《漫畫成語》。
蔡志忠告訴今報記者,他的創作方式就是先了解古籍的含義,再以漫畫的形式把意思畫出來。
蔡志忠鼓勵選手多了解成語的典故,用畫面表現故事,這是他對于文化傳承的堅持,而這種堅持和河南衛視的文化定位不謀而合,這使他排除了很多自身的困難,坐在了《成語英雄》的嘉賓席上。
“我不是一個這樣的人,讓我在電視機前接受采訪還可以,但是參加一檔節目,我真的對自己沒有信心。”蔡志忠笑言自己是一個“害羞”的人,但是河南衛視的總監徐濤、副總監郭昕暉兩次找到他,邀請他在節目中為成語做推廣、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中進行成語普及時,他徹底被打動了。
【崔永元的惓惓之忱】
現場狀態
這個與人打了不少年交道的頂級談話大師,在《成語英雄》中釋放出了他的真性情,展示出他內心最柔軟的一面。
節目錄制第一天,外表冷冷的小崔真的有點冷,他的話不多。可是隨著對節目內容的觀察和熟悉,他的肢體語言漸漸出賣了他火熱的內心。隨著選手的答題進度,他時而振臂歡呼為選手開心,時而以敬禮之姿表達內心的尊重,就算有時候只是靜靜地豎起大拇指,可眼神中的深深贊許卻一覽無余。
不過有時,他也很“壞”,在增設令選手以造句的形式串聯成語的環節時,小崔用一貫的壞笑催促主持人陳琨:“快一點,別給他們太多思考時間,倒數五秒開始……”可是,就是這樣的小崔,在面對一個14歲的腦癱選手時,卻為孩子的這份內心力量,灑下了熱淚。
個人觀點
就像陳琨對小崔的評價一樣,他不會說任何一句不想說的話,他會用最直觀的感受來與選手交流。
身處一個電視節目的嘉賓席,小崔是這樣定位自己的角色的:“我們不要急于按自己的思路讓選手來跟隨。而是去聆聽,與他們交流,來感受他的氣場、他的生活,他想表達什么,融入他的境界。”在小崔看來,這樣的交流才自然融洽,沒有隔閡,才能走進內心。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平和的心態,他能清晰感受到一對對選手之間的默契、矛盾、誤會,以及誤會的本源。
如何解決這些,當然是用共同的智慧和愛。
就如面對那個14歲的腦癱少年,小崔的話平靜中蘊涵著力量:“你不是社會上的負擔,而是社會一分子,一個成員,社會對你像任何一個正常人一樣。”
成語淵源
任何一個藝術形式或電視節目,唯一的載體必須是“人”。作為職業電視人,小崔顯然深諳其中的道理。
從最初的以成語命名的、樸實的甚至有點像大白話的《實話實說》開始,小崔正是用類似的風格打動了無數人,成了“小崔”。
于是在節目組看來,為什么請崔永元,因為他能在簡單中看到樸實,他是一個最能代表樸實百姓的在節目中出現的人。在電視與人的結合點上,只能是他。
從《實話實說》到公益事件,長期以來,小崔關注的人和事,都是最樸實的東西。而《成語英雄》里看到的小崔,依然實話實說,甚至更為動情和感性。
他執著于對所有環節的尊重、嚴謹。他告訴大家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檔節目:是要引領未來中國人無論是應對考試還是參賽的一種心理狀態和一種態度,要真正體會中國成語的文化內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