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新區十年建設紀實 改革創新激發發展活力
“住的是花園式小區,出門就有學校和醫院,政府還成立了職業培訓班,教技術還幫著介紹工作,每月可以領保險金……”1月8日,鄭東新區祭城路街道辦事處金龍社區居民王永安告訴記者,通過征遷安置他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心里別提有多高興!
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地該如何用?10年來,鄭東新區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在和諧拆遷、市場化運作、土地集約節約使用等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河南城鎮化推進提供了具有借鑒價值的寶貴經驗。
砥礪奮進,足音鏗鏘,鄭東新區在鄭州城市發展史上無疑是最具華彩的一筆。從一張白紙到巨作呈現,在改革中破解建設難題,在發展中解決建設之困,新區前進之路越走越寬廣。
和諧征遷
讓失地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城市化不是簡單土地性質的變更,最終解決的是“人的城市化”問題。鄭東新區面臨拆遷任務之大、解決民生安置任務之巨,成為建設的第一道“攔路坎”。難題就是新思路的發端。鄭東新區建設在省委、省政府關懷下,以人為本,一切從被征遷群眾利益出發,探索出了一條拆遷安置、村民變市民的和諧之路。
自第一個村莊征地拆遷正式啟動,鄭東新區探索出以“兩轉變一納入”為核心的和諧征遷安置模式。即實行合理土地拆遷從高補償;擇優選取安置小區位置,高標準規劃建設;實施“陽光拆遷”,探索建立了拆遷過程、附屬物數據、咨詢電話、執行標準“三公開一統一”制度;以失地農民為重點,構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體系,切實解決失地農民的社保、就業、養老等后顧之憂。
不僅如此,被拆遷群眾還享有土地開發收益。2003年鄭東新區對東周村2800多戶村民實施了整體拆遷,安置補償后,還幫助村集體將預留地和一部分資產作價成立股份制公司,股權量化到每個村民。通過積極運作預留發展用地,2011年底,按股分紅東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
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一位負責人指出:“這種模式不僅充分保障了被征地農民的利益,同時讓被征地農民成為集體公司的股東,獲得長遠的發展權益,很好地實現了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發展成果。”
10年來,鄭東新區順利完成了97個自然村近10萬群眾的征遷安置工作,使農民變市民,村莊變社區。
創新模式
資本運作為建設增添活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到豫視察曾評價說:通過市場化運作等方式,不但鄭東新區建設起來了,整個城市建設也活了。
市場之手點“土”成“金”。堅持走“市場運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環、滾動和可持續發展”道路,鄭東新區采用少量財政投入建設高規格基礎公共設施,“拋磚引玉”成功吸引大批投資商入駐,10年時間累計完成區域固定投資1600億元,使一座經濟繁榮、宜居宜業的東區全新呈現。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環境引商,項目帶動”,鄭東新區市場化運作歷經了“求商、招商、等商、選商”四個階段。如今入駐鄭東新區的銀行、證券、保險、期貨、基金管理、財務公司等業態齊全,鄭商所、百瑞信托、匯豐銀行、麥德龍等近5000家企業匯聚。
最新的數據顯示,入駐東區金融機構分別實現存款、貸款、保險額度2.15萬億、1.27萬億和298.7億元,占到全省比率的71.4%、64.9%和50.6%,市場化運作成效顯著。
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鄭東新區再次梳理產業脈絡,明確金融為主導產業,高端商貿為支柱產業,總部經濟、科技研發、會展旅游、文化傳媒、中介服務和高端物流為六大配套產業的“116”發展布局,為未來經濟新增長蓄積能量、提供支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