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廳:我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正式啟動實施
12月24日,由省文化廳、省中華文化促進會聯合舉辦的“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啟動暨保護工作座談會”在鄭州舉行。這標志著我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稀有劇種現狀堪憂
稀有劇種多指流布區域較窄、觀眾和從業人員較少、影響相對較小的劇種,如我省的大平調、宛梆、懷梆、大弦戲等都屬于稀有劇種。據統計,目前我省列入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稀有劇種有29個,其中國家級項目14個,省級項目15個。這些劇種面臨著無戲可演甚至后繼無人的窘況。內鄉縣宛梆劇團團長劉鐵民說,老一代演員離世,新演員尚未成長起來,稀有劇種的劇目和表演技藝正在漸漸失傳。太康縣道情劇團團長張天印也表示,如今不少年輕人甚至連道情戲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們如果不在了,劇團也就散了。”
雖然稀有劇種現狀堪憂,但其價值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認可。省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陳義初表示,稀有劇種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河南的稀有劇種展示了河南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有很大的文化發掘潛力和社會、藝術及人文價值,是中原文化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護之路任重道遠
“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將在兩年時間里,對傳統劇目劇本、樂譜、相關實物進行征集、收藏,還將從省級以上非遺保護項目稀有劇種中挑選出100部進行復排,利用現代數字傳媒技術進行錄音錄像,探索稀有劇種的分類保護方法和傳承機制建設,全面推進我省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
實際上,在該工程正式啟動前,我省對稀有劇種的保護工作已經展開。劉鐵民說,從宛梆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來,內鄉縣委縣政府逐步加大對劇團的扶持力度,除了增加補貼外,還蓋起了新的宛梆藝術中心,成立“南陽宛梆藝術中等職業學校”,極大地促進了宛梆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表示,“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的啟動對于保護文化多樣性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有重要作用,對于維持文化生態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落實相應保護政策、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注稀有劇種保護資金的投入和使用、發掘好的典型,積極探索稀有劇種保護之路。(記者 劉 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