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看病分“型號” 收費、報銷“明碼標價”
醫改今年起進入“深水區”。全國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支付方式改革至今卻沒有一個成果推廣,患者和醫院的利益有時甚至對立。河南宜陽三年改革,得到衛生部肯定,并準備調研推廣。
改革一
看病分“型號”
2010年,宜陽開始試點新農合綜合支付制度改革。他們創造性地實施一個病種三套路徑的思路。
A組針對普通癥狀病人,B組針對有較嚴重的合并癥等病人,而C組則針對病情嚴重且復雜的病人。
A組和B組實行定價收費,定額支付;C組按實際費用結算,并按比例進行控制。
目前,宜陽縣每個醫院都在醒目處,張貼各病種的收費和報銷比例。省衛生廳副廳長周學山說,這樣老百姓看病也像買商品一樣,明白消費。
改革二
制定固定路徑,自費項目被踢出
這幾年,我省新農合報銷比例一直在提高,但有些患者也反映,醫院開的自費項目越來越多,看病還是不便宜。宜陽在設定病種治療路徑時,就明確防止自費項目“蒙混”進來。
病人劃分到A組當班醫師就能決定,劃入B組則須經科內會診后由科主任決定,而進入C組必須經院內或院外會診后,由業務院長決定,并報醫保管理部門備案。確保在同一個級別的醫院,同一個病種,按照統一的臨床治療標準,實行同一個價格標準,嚴防一病多治。
改革三
把灰色收入陽光化
在宜陽,如果病人花費低于設定標準,結余的錢全歸醫院和個人。
宜陽縣人民醫院就規定,結余部分科室和醫院四六分,而科室獲得部分,主管醫生能拿四成,科主任、責任護士等都能分一成,科里還能留一成用于內部獎勵。
周學山說,這相當于將原來的灰色收入陽光化,大大調動了醫護人員的參與積極性。而治療方案固定的治療項目,住院天數以及出院標準也有規定,防止醫生為結余,治療缺斤短兩。
意義
從根本上、可持續地解決“以藥補醫”問題
宜陽做法,很多都是全國首創,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曾專門作出評估,認為它可以從根本上、可持續地解決以藥補醫問題。
而衛生部副部長、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馬曉偉要求,衛生部有關部門來河南調研,總結推廣宜陽經驗。
在河南省衛生廳廳長劉學周看來,宜陽模式實現了“要醫療機構控制費用”向“醫療機構要控制費用”轉變,可以自覺遏制過度醫療、過度用藥、過度檢查,有效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
按照要求,國家確定的40個縣級公立醫院涉及的綜合改革試點縣,要在年底之前全面實施綜合支付制度改革;其他縣(市)選擇1~2所縣級醫院開展試點,并逐步在全省所有醫療機構實施。
(河南商報記者 鄭筱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