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40個公立醫院試點推廣綜合支付制度改革
去醫院看病,大概要花多少錢,恐怕大多數患者心里都沒數。9月17日,河南省衛生廳在洛陽市召開現場會,決定從臨床路徑入手,以全省40個公立醫院改革縣的公立醫院為試點,進而推動全省公立醫院綜合支付制度改革,給患者一個明白賬。
五縣先行探索 減輕患者負擔
作為農村衛生發展項目試點縣,我省宜陽縣、息縣、武陟縣、汝州市、清豐縣自2009年開始推進支付方式改革。在結合縣域實際的探索中,宜陽縣、息縣等項目縣開展的綜合支付制度改革,從本土臨床路徑管理入手,探索出了一條新的路子。
在縣衛生局指導下,縣農合辦和醫療部門談判,制定病種臨床路徑的質量和收費標準。在每個病種的臨床路徑中,超過70%的普通癥狀患者都進入A組,有個一目了然的治療套餐及收費標準,癥狀較嚴重的,經審核可進入B組臨床路徑,病情嚴重且復雜的病人,可以進入不超過10%的C組臨床路徑。
以宜陽縣為例,今年8月起,綜合支付管理改革在全縣鋪開,縣級醫院設定的臨床路徑病種擴大到188個,進入臨床路徑管理的病人占到總量的65%以上。也就是說,65%以上的病人,按照確診的病種,都會有一套明確的治療項目,不該做的檢查醫生不能開,不該用的藥物醫生也不能開,減輕患者負擔,嚴防一病多治。
著力控制費用 公立醫院推廣
宜陽縣及息縣等地的探索,在省衛生廳廳長劉學周看來,實現了“要醫療機構控制費用”向“醫療機構要控制費用”轉變,可以遏制過度醫療、過度用藥、過度檢查,有效控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衛生部副部長、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馬曉偉則認為:“河南這個項目做得很及時,有針對性,第三方評估效果也好。”
對此,在17日召開的全省醫療服務支付制度改革現場會上,省衛生廳明確要求,今年要全面推廣綜合支付制度改革。
一是擴大試點。國家確定的40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縣,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在縣域內所有醫療機構實施綜合支付制度改革。其他縣(市)要選擇1~2所縣級醫院開展試點,盡快推開。
二是擴大實施范圍及病種。在現有臨床路徑管理病種的基礎上,各地要不斷擴大臨床路徑管理覆蓋的疾病種類。在實施醫院范圍上,則要以點帶面,由“局部試點”轉向“全面推進”,逐步在全省所有醫療機構實施。
名詞解釋
綜合支付制度:是對醫藥費用實施分類打包支付的新型支付制度。該項改革能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改善醫療機構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有效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醫療救助等農村健康保障資金的保障能力。
臨床路徑管理:是指針對一個病種,制定出醫院內醫務人員必須遵循的診療模式。通俗地講,就是患者到醫院看病,從入院到出院,做什么檢查、用什么藥品、何時做手術、術后如何護理,都有“標準流程”,醫護人員如擅自更改用藥、增加檢查項目或延時手術,均屬“違規作業”。(記者李旭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