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建設“生態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革試驗區
“貫徹十八大,且看新步伐,完善試驗區,農村城鎮化:住的是洋房,休閑有廣場,打工不出村,增收有保障……”這是12月4日,記者赴方城縣趙河鎮采訪時,從農民張文泰那里聽到的順口溜。
當地農民口中的“試驗區”,全稱是“方城縣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革試驗區”。它橫跨趙河兩岸,河西是新型農村社區,小洋樓和高層單元樓錯落有致,小憩游園、遮陰回廊、健身器材點綴其間,自來水、有線電視、互聯網絡一應俱全,一早一晚,廣場里音樂悠揚、舞姿翩翩,和城里的居民小區一樣。
河對岸,則是高效農業產業集聚區,近200座溫室大棚和拱棚在陽光照射下泛著銀光,生產已經實現工廠化,彩虹西瓜、水晶黃瓜等有機農產品俏銷市場。緊鄰的高產穩產保糧區里,小麥已經吐露新綠,經營基本實現規模化。
方城縣委書記秦書君說,黨的十八大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近兩年來,方城依托試驗區,推進農村城鎮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的廣泛認可。
據方城縣副縣長、河南農大教授胡彥民介紹,2010年,為探索以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新路子,農大和方城聯手,于當年9月創建了這個試驗區。該區力求通過試驗探索,實現“高產保糧、節地增收、生態宜居、人才培養”的四重目標,建設宜農、宜工、宜居的“生態城”。
“以前在外地打工,每年收入也就五六萬塊。試驗區建起后,俺們承包了13個大棚,年收入超過了10萬。”說起試驗區帶來的實惠,趙河鎮袁莊村農民劉書強夫婦如數家珍。
據統計,目前試驗區內已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9家,區內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800余名,他們的年均收入普遍增長了30%以上;近200戶農民搬入新社區,過上了城鎮化的新生活。
縣長褚清黎說,方城試驗區初步探索出了“錢從規模效益來、人到非糧產業去,民生改善靠社區,高產創建保糧食”這一破解農村發展瓶頸的新路子。
短短兩年,試驗區效果明顯:城鎮化已現雛形,高效農業產業集聚區已實現公司化運作,高產穩產保糧區里增產超過10%,實現了用90%的耕地生產100%以上糧食,用節余下來的10%的土地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記者 闕愛民 通訊員 李超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