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三區聯動”破解“人口包袱”難題
周口,1.1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載著1238萬人,其中848萬是農民。人多,曾困擾周口許多年。
為了過上好日子,300萬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400多萬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又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讓周口人回到周口發展,顧家掙錢兩不誤。”周口市委書記徐光表示:“要依托中原經濟區建設政策優勢,堅持新型農村社區、產業集聚區、現代農業示范區“三區聯動”,把城鎮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向農村延伸,實現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職業化,讓農民真正實現‘就地打工,過上小康生活’”。
如今,已有53萬周口人返鄉就業、創業,而且每年還有20萬務工大軍加入返鄉隊伍。人才回來了、家庭和睦了、企業發展了、周口進步了,以往的“人口包袱”成了現在的“人力財富”。
新型農村社區——
化農民為城鎮居民
漫步沈丘縣老城鎮西關新村,住宅樓鱗次櫛比,綠蔭廣場、兒童樂園、健身器材一應俱全。“你看,社區里有休閑廣場、水上公園和大型超市,附近有企業,走路就能去上班,南邊正在建學校和醫院呢。沒想到這輩子自己會變成‘城里人’。”正在新村公園健身的74歲的劉明老漢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像劉明這樣享受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帶來實惠的群眾,老城鎮有1200戶;像沈丘西關新村這樣的新型農村社區示范點,周口在全市10個縣市區規劃啟動了100多個,惠及80多萬人,而且這100多個示范社區建成后可節約土地4萬畝左右。
產業集聚區——
化農民為產業工人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棲。周口市11個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600多家,22.4萬農民在集聚區就近當起產業工人。
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制鞋業、紡織服裝業等產業轉移項目在周口產業集聚區遍地開花。兩年時間里,20多家沿海和臺灣制鞋企業相繼落戶周口,為周口摘得“河南省制鞋產業出口基地”金字招牌。
周口將2012年定為“承接產業轉移突破年”與“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年”,實行項目制、責任制、考評制、獎懲制“四制”推動工作法,全力加快“承接產業轉移重點區”建設。
總投資100億元的富士康、大用、麥當勞三大項目在西華落戶;總投資100億元的鴻閩紡織產業集群項目、總投資10億元的河南雷爍光電科技園項目在太康縣相繼開工……
今年一季度,周口市新開工項目81個,利用外資同比增長62.57%;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4億元,同比增長24.4%,居全省第三位,比去年同期前移5個位次,是近年來周口工業同時期最高水平。
現代農業示范區——
化農民為社員股東
周口糧、棉、油產量分別占全省總產量的1/7、1/3、1/4。“不犧牲農業和糧食”,周口責任重大。
徐光說,周口的農業發展注定要有大局觀念和擔當意識。周口必須按照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的“有所率先、有所突破、有所作為、有所成效”的要求,努力探索走好“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在糧食生產上發揮核心作用,在現代農業發展上發揮示范作用,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上發揮支撐作用。
2011年,周口市糧食總產149.4億斤,連續8年豐產增收。為實現“十二五”末糧食總產突破165億斤的承諾,周口市以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和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為抓手,加快糧食生產核心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業服務體系“兩區一體系”建設。
該市力促土地流轉,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截至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645家,社員17萬人,輻射帶動周邊37萬多農戶。通過合作社機械化耕作,使2/3的農耕勞動力從土地上騰出手來,加入本地企業的務工隊伍。
化“人口包袱”為“人力財富”的華麗轉身,讓周口迸發出巨大的生機與活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