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蝶變”新襄城 產城融合展魅力
3月29日,記者驅車沿去年年底改造、提升的許襄快速通道疾馳,路邊的風光互補式路燈、綠化隔離帶、公交候車亭,仿佛告訴我們:這個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狩獵農耕的古老襄城,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來了一個美麗蝶變——歷經千百年的滄桑變幻,穿過歷史的塵煙,已經發展成為一座山清水秀、環境宜人、功能齊全、產城融合的魅力新城。
堅持規劃引領 實施戰略帶動
在許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一中心、五組團”新型城鎮化發展布局中,襄城縣是其中一個組團。為了打造好“襄城組團”,市委、市政府給襄城縣提出了“一體兩翼、向心向北、許襄對接”的發展定位。
按照這一發展布局和發展定位,襄城縣委、縣政府從全縣實際出發,確定了“1259”發展戰略:“1”即建設1個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30萬人的現代化中心城區;“2”即建設兩個產業集聚區,把城南煤焦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建成支撐城市發展的新型工礦區,把城北產業集聚區建成匯聚產業、人口和商機的產城融合區;“5”即培育5個輻射帶動作用強的中心鎮;“9”即打造90個功能相對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
圍繞“1259”發展戰略,襄城縣委、縣政府立足自身的區位、產業、交通等條件,創新規劃理念,立足長遠發展,堅持“緊湊復合、組團集群、綠色低碳、特色品味、生態宜居”等城市發展理念,搞好城鄉規劃。目前,襄城縣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總體規劃、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為龍頭,各鄉鎮總體規劃、村莊規劃為骨干,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為支撐的城鄉規劃體系。
實現城鄉統籌 共建新型社區
3月28日上午,我們走進襄城縣庫莊鎮城中村改造工程——清華源項目建設工地看到,西邊的幾棟樓已經建好,東邊的幾棟樓正在加緊建設。在庫莊鎮庫齊新型農村社區,社區配套服務設施農民工培訓中心和幸福家園小區正在建設之中;在王洛鎮白塔寺郭社區,社區中心小學、幼兒園和衛生室已建成,多層住宅樓正在建設;在湛北鄉丁莊新型農村社區,社區主干道和中心廣場正在緊張施工……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既緊緊抓住中心城區這個重頭,同時又積極推進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建設,從而實現城鄉統籌、共同推進。”襄城縣住建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年來,襄城縣把推進城區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和以城帶鄉的主導力量,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優化城市空間和產業布局,加快發展二、三產業,通過實施項目帶動,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內涵。2011年,襄城縣共開工建設城建重點項目49個,計劃投資22.93億元,規模、投資均達到歷年之最。
在加快推進城區建設的同時,襄城縣委、縣政府積極推進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按照“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重點打造庫莊鎮、潁陽鎮、王洛鎮、紫云鎮、麥嶺鎮5個中心鎮,強化鎮區連城接鄉的節點作用。3月16日上午,庫莊鎮新型農村社區“幸福家園”——農民工培訓中心工程開工建設,標志著庫莊鎮中心鎮區建設正式啟動,也是襄城縣開工建設的第一個中心鎮區。
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襄城縣明確了“夯實基點、強化支撐、統籌發展”的新型農村社區發展思路,按照“分類指導、科學規劃、群眾自愿、就業為本、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以體現“三化協調”為核心,以確保糧食生產為前提,2011年,該縣共啟動9個試點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工作,2013年全部建成,今年啟動的14個新型農村社區,2014年全部建成。
健全工作機制 破解發展難題
“建立新型城鎮化領導組,健全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工作機制,實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這是襄城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快襄城縣中心城區、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中的內容。
翻開厚厚的《指導意見》,里面的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工作目標、任務分解、推進措施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不僅把具體任務細化分解到了各鄉鎮和相關縣直單位,還明確了完成時限;不僅明確了機構、機制,還分別就建設問題、用地問題、建設資金問題、戶籍制度改革和失地群眾的安置與社會保障問題等提出了可操作的具體措施和意見。
為了更好地推進新型城鎮化,襄城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綜合協調城鄉建設中的大問題,研究制定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的政策措施;建立由縣政府分管領導召集、縣直有關部門參加的聯席辦公會議制度,具體指導推進新型城鎮化各項工作的實施;各鄉鎮、各部門也都結合承擔的任務,成立了相應的領導組織。
“作為許昌市的‘五組團’之一,我們將圍繞打造宜居、宜業的許昌西南部重要組團城市的總體目標,按照‘夯實基點、強化支撐、統籌發展’的要求,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步伐,為許昌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率先崛起、富民興許作出積極貢獻。”襄城縣委副書記、代縣長何天立表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