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8日 08:34
來源:東方今報
為了讓孩子表達戒除網癮的決心,學校組織孩子親手砸毀電腦
快暑假了,孩子上網又成了家長們最擔心的問題。怎么把孩子從網絡上拽回來成了很多家長的煩心事。昨天,鄭州市一所學校的學生為了表達戒網癮的決心,當場將電腦砸碎。□東方今報記者 高冬麗/文 邱琦/圖
個案:
學生吃喝睡在網吧一周
今年13歲的小帥生活在單親家庭,父母在其兩歲時離異,由媽媽一人帶大。小帥成績從小就很優秀,已經通過鋼琴八級,但因為家庭原因,小帥一直都比較怪癖,朋友不多。
上七年級后,小帥開始玩游戲、奧特曼、極品飛車等。有一次,因與老師發生沖突,小帥干脆一周都沒去上學,而是偷偷跑到網吧里玩游戲,就這樣一周,小帥吃喝拉撒都在網吧。
“我覺得上網很有成就感。”小帥說,每次上網,他都覺得自己像是指揮家,在指揮電腦里虛擬的人物戰斗。
其間,小帥的媽媽也多次去勸小帥回家,可是沒啥效果,無奈之下,媽媽只好把小帥送到戒除網癮的學校進行調整。
據記者了解,在這所戒除網癮的學校,不少學生和小帥一樣,整天沉迷于網絡。
現場:
五臺電腦當場被砸成碎渣
怎么幫孩子戒除網癮呢?昨天上午,在鄭州某所學校的操場上,五六十名學生正在軍訓,而校園的另一側則擺了四五臺電腦。
在教練的帶領下,學生們先是宣誓,表達戒除網癮的決心。隨后,每名學生都在學校的軍令狀上寫上自己要戒除網癮的決心。
末了,幾名高年級學生徑直搬起地上的電腦,狠狠地向地面扔去,見扔不過癮,干脆拿起旁邊的錘子狠命地砸向電腦。“咚咚咚”幾聲過后,電腦的主機被砸得七零八落。
看這幾位學長砸得這么過癮,旁邊圍觀的同學拍手喝彩,也一窩蜂地跑到電腦前面,拼命地朝電腦踩去。
據學校負責人介紹,學校組織這次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們表達戒除網癮的決心。
爭議:砸了電腦就能戒掉網癮?
砸了電腦就能戒掉網癮嗎?對于學校的做法,不少家長持懷疑態度。
家長宋女士表示,要是砸電腦有用的話,只怕每個家庭都去砸電腦了。
“砸電腦太浪費了。”李先生心疼地說,網絡是天使也是魔鬼,在給人們帶來豐富快捷信息的同時,也將不少學生拉入了網癮的泥潭,學校的做法否定了電腦有利的一面。
“我孩子就曾經沉迷于上網,嘗試了許多辦法也沒用。”家長劉先生說,后來沒辦法,他們就天天像影子一樣跟著孩子,孩子這才慢慢地淡化了對電腦的依賴。“學校的做法根本就是一場秀,起不到實際的作用”。
對于社會的質疑與爭議,該校有關負責人表示,孩子們砸電腦只是一個開始,給大家以戒除網癮的力量,讓孩子們充滿自信。
“我們還會開展其他活動,如生活體驗、心理劇、模擬法庭等給孩子們以心理上的疏導,讓他們徹底遠離網絡。”該負責人表示。
專家:戒除網癮家長作用很關鍵
據了解,目前,青少年上網成癮已經成不少家長最頭疼的問題。
對此,鄭州教育學會學習心理研究會咨詢師王海勇表示,孩子之所以上網成癮,一方面是為了滿足成就感、滿足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自由發泄,“我的地盤我做主”。
“單親家庭、父母為工作無法照顧孩子都會造成孩子對網絡有依賴性。”他解釋說,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較多,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由此導致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責任意識。
為此,他建議,孩子們砸電腦雖然可以從形式上表達戒除網癮的決心,但并不是一砸了之,而是要從生活及心理上給孩子更多的關懷與照顧,讓孩子真正做到綠色上網。
■ 延伸閱讀
砸冰箱維權不是雙贏選擇
2011年11月20日上午,羅永浩在西門子中國大廈總部用鐵錘砸爛了三臺問題冰箱,借此督促西門子承認質量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對此,西門子官方回應,主張維權應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開展,應以理性溝通為基礎。 據中國之聲
陳光標砸奔馳車被指作秀
在2011年中國城市無車日來臨之際,“中國首善”陳光標又火了一把。9月16日,他在自己的公司提前過起了“員工無車日”,給員工發自行車,發騎車補貼;又親手將自己一部還有3年才報廢的奔馳當場銷毀。倡導綠色出行本是好事,但砸車的行為讓很多網友覺得“太過”“作秀”。據現代快報
反日游行砸車釀幾多悲劇
2012年釣魚島事件,古城西安等城市發起大規模的反日游行,在少數人的煽動下,發生多起“打、砸、燒”的惡性行為,多位市民駕駛的日系車被砸碎、掀翻乃至燒毀,甚至有些酒店、商場都未能幸免。本來是宣示愛國的游行變了味,少數人的惡劣行為正在玷污國民的愛國心。據新華網
■ 評論
電腦不應成
戒網癮的替罪羔羊
□東方今報評論員 路治歐
讓學生砸電腦表達戒網癮的決心,鄭州某學校的這種做法很有視覺沖擊力。但是,除了學生們能借此享受一時的破壞快感,它對戒除網癮的作用實在乏善可陳。電腦和網絡本身沒有罪,既然無罪,何必讓它們成為網癮的替罪羔羊?
自從有了互聯網,不少人對于上網這一行為就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其實,他們只是對網絡的使用目的不同、自我控制能力有別。 2010年,共青團天津市委等4家機構的一份未成年人上網問題調查報告顯示,未成年人對網絡的興趣度其實不高,對網絡“興趣一般”和“沒什么興趣”的未成年人超過70%。所以,與其說一些青少年容易“沉迷網絡”,不如說容易“沉迷網絡游戲以及一些社交網絡”。
孩子們渴望更多自由、成就感和完美交往而染上“網癮”不足為奇,然而,許多戒除網癮的家長和機構往往把重點放在直接干預、強行隔離、絕對服從上來控制孩子,而忽視了孩子的獨立人格,這對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來說,往往適得其反。
或許,我們應當回到教育的原點,反思自己是不是給孩子的自由太少、給孩子描述的未來太美好?
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健全的成年人,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引導孩子認識網絡、利用網絡,不過是家庭教育中很小的一環,而無論何時,電腦都不應成為我們的替罪羔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