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1日 08:51
來源:東方今報
整治霧霾,對官方而言,重點不是方案和文件,而是落實;對民眾而言,不需要埋怨牢騷,而需要從我做起,低碳生活。
霧霾既然與燃煤、揚塵、尾氣有關,那么,燃煤煙塵排放前有沒有處理?拆遷時的揚塵有沒有覆蓋和灑水處理,黑煙車是否還到處冒煙?鄭州的環境整治,是有一整套“方案”的,為何不起作用?
□東方今報記者 周曉波 付雨涵 見習記者 狄曉晶/文 記者 袁曉強/圖
【調查】眾人齊“努力”,一起造“毒氣”
●滿街汽車齊“吐霧”
鄭州越來越堵,為何?因為汽車的數量正越來越多。目前,整個鄭州市的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20萬輛,且正以每天千量計的數量增加。在道路越來越擁堵的同時,人們漸漸發現,鄭州的空氣質量也越來越差,持續了兩個月的霧霾天氣,便是現實的佐證。
●學校偷偷排黑煙
昨日14時,記者驅車沿未來路、順河路、金水路、花園路一路行駛,查看是否有鍋爐冒煙,一路行至花園路茂華路,所見的情形讓人略感欣慰。在未來路沈莊北街附近,兩個熱力公司的煙囪沒有冒煙;就連讀者投訴較為集中的紫荊山附近的兩處飯店煙囪,因為不是吃飯時間,也都暫時自覺“熄火”。
然而,欣慰只是短暫的,接下來記者所看到的一幕令人吃驚。
昨日16時,花園路和茂華路交叉口附近的城中村,一個高數十米的鍋爐煙囪正向外冒著灰白色的煙,底部的煙霧泛起黑色。
煙囪為花園路和茂華路交叉口西北角的一個培訓學校所有。記者近距離查看,發現黑煙是從鍋爐底座中間的一個小窗口里噴出的,那個小窗口被打開,刺鼻的黑色煙霧噴涌而出,四散開去。
附近小區的一名物業人員透露,該處鍋爐違規排煙已經多年,去年因居民投訴,曾被環保部門查處,“聽說他們對鍋爐進行了改造,現在往天上排放的煙倒是干凈了許多,但為了掩人耳目,竟然開小窗口低空排煙”。
●工地施工“赤裸裸”
昨日14時,另一路記者從航海東路高速路口往東沿街調查,越往東塵土越多。
在經北二路和經開第11大街交叉口東南方向,建筑工地沒有圍擋板,沒有隔離帶,馬路上覆蓋的細土有半厘米深。大車經過,揚起2米多高的灰塵。
在航海路與經開第11大街交叉口西北角的一處工地上,并沒有人員施工,網狀鐵絲圍工地一圈,工地上沙化的土壤隨處可見。工地外綠色植被“灰頭土臉”,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顏色和樣子。隨后,記者沿著航海路中州大道一路向南拐向南三環,路過多處建筑工地和施工地,道路、護欄和植被都覆蓋著厚厚的塵土,甚至建筑工地上剩下的沙土都直接堆在花壇里。
記者觀察的10多個建筑工地和地鐵施工工地,只在航海路與中州大道交叉口東南角一處工地上,看到有黑色塑料網覆蓋土堆,其他建筑工地上均沒有看到此防護措施。
【借鑒】
“霧都”倫敦的治霾行動
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大白天伸手不見五指,水陸交通幾近癱瘓。史料記載,僅在12月5日至8日,倫敦市死亡人數高達4000人。其中,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臟衰竭死亡244人,結核病死亡77人。
此后,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臺。
1968年以后,英國又出臺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并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
數十年的努力,讓倫敦“舊貌換新顏”。
【整治】
莫讓方案停留在口頭上
對于整治環境,鄭州也有完備的方案。2012年2月8日,《鄭州市建筑工地揚塵污染綜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出臺,規定建筑工地現場必須設置環境保護牌,標明揚塵污染防治措施、責任人及環保監督電話等,沙、石、土方等散體材料應集中堆放且覆蓋,場內裝卸、搬倒物料應遮蓋、封閉或灑水……
然而,記者實地調查發現,方案幾乎成了一紙空文。
鄭州市環保部門表示,為應對霧霾天氣,該部門將于今年4月底前完成首份“藍天”工程白皮書的編制。但鑒于《通知》出臺一年來的實施效果,民眾不禁感到懷疑。想見藍天,難道只能坐等風來?
其實,整治霧霾,對于官方而言,重點不是方案和文件,而是這些方案和文件的落實;治理霧霾,對于民眾而言,不需要埋怨牢騷,而需要從我做起,從每個人自身做起,低碳出行,低碳生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