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6日 16:30
來源:東方今報
霧霾籠罩之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霧霾天氣籠罩時日之長、城市之多、范圍之廣,讓其在上周終于成為全國熱議的話題。
央視連續兩天頭條關注。而我們生活的鄭州,空氣污染指數忽而在第6位,忽而在第10位。
北京PM2.5指數太高,讓“爆表”成為熱詞。搜狐制出了標題:“霧霧霧霧北霧霧霧霧霧霧霧霧方霧霧霧霧。”@張泉靈賦詩:“月朦朧,鳥朦朧,空氣霧霾濃。山朦朧,樹朦朧,喉嚨有點痛……”
正如中國青年報所評論的“比霧霾更讓人窒息的是應對乏力”。公眾不知道如何應對,“宅在家里”成為專家建議的最佳“對策”。政府沒有驅除的有效辦法,也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努力,比如及時提供警示和服務、探討如何治理霧霾問題、以后如何提供公共服務應對等。
霧的出現使空氣中的污染物很難擴散,加重了空氣污染,導致霾產生。因此,污染是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霧霾天氣是對工業化敲響的警鐘。只有治理污染,才能避免這樣的天氣出現。
因此,人民日報評論《美麗中國,從健康呼吸開始》稱:“‘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經濟發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氣不好是小事”的心態來應對突發情況,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圖自己方便,不管環境負擔。
央視評論稱,霧霾天氣,人人都是受害者。霧霾籠罩之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既然是同呼吸,那就共責任。而@新華視點發布微評則更直接:只大而化之談要減排減污,呼吁民眾用行動為空氣質量作貢獻,像是在遮掩政府和企業的責任。
有沒有背景
1月8日,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中央機關新錄取的公務員當中,60%以上來自農村或城市的普通家庭,沒有任何背景。不過,很多人不信。
實際上,只要保證公平與公正的招考制度,就算超六成新錄公務員都有背景也值得尊重。如今,公務員招錄總體尚好,但是實施細節不乏探討乃至批評,這正是公眾對這一制度公平性的認可,也是對這個提供向上流動渠道寄予的厚望。
誰造就了“合情不合法”
蘭考棄嬰火災遇難事件絕不能止于對7名幼兒遭遇的嘆息,一把火燒出的是政府在棄嬰收養中的缺位和民間收養難被認可的社會問題。
兩者本是相互統一的關系,一個為主一個作補充方能真正呵護棄嬰,但是政府對民間救助長期以來的嚴格管控,造成民間救助“合情不合法”的境地,造成政府對民間救助的監控有意忽視、一旦出問題就是大問題的局面。
我國現有孤兒共約61.5萬名,其中由民政部門兒童福利機構養育的有10.9萬名,由親屬養育、其他監護人撫養和一些個人、民間機構撫養的孤兒有50多萬名。初步估算,非政府力量的收養,能占到80%以上。據央視報道,我國僅2%的縣配備了官辦的兒童福利院,大量孤兒被“袁厲害們”撫養著。
如果民間機構收養的棄嬰全部由政府接管,不僅要割斷收養人與棄嬰的感情維系,這很難做到,而且對政府來說,這也是一大筆難以承受的開支,也很難做到持續性。因此,民間撫養力量不可或缺。
但是,要保障孤殘兒童的權益,就要明晰民間收養責任主體、監管主體,也要明確政府、收養人之間的權責關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國家民政部特聘專家王名認為,民間孤兒院的大方向是合法化,清晰的準入標準是第一步。
只有合法化,政府才便于監管,熱情的民間收養機構才不會出現身份尷尬,而棄嬰才能順利地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如果繼續不承認這些民間收養機構,那么就還會出現非法認養卻無法律依據查處的局面,政府仍然無法收拾這一局面。
政府不應把什么事都攬在手里,傳統觀念、民間習俗等決定了政府無法把所有的救助攬在手里。政府力量與民間力量攜手努力的社會才是正常的社會,公民意識的生成是社會本來應有的特征,也是政權更為牢固的基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