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0日 08:36
來源:東方今報
蘭考7名孤兒和棄嬰命殤民居火災。人們在痛惜小生命無辜逝去的同時,也在追問我國現有孤兒救助體系究竟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9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蘭考火災事件暴露了孤兒救助體系存在漏洞。就民政部門而言,將從中吸取深刻教訓,全面提高孤兒收留養育能力。
●孤兒收留養育能力亟待全面提高
問:蘭考事件暴露出孤兒救助體系存在哪些問題?
答:我國兒童救助保護體系還不盡完善:有些法規需要修訂,如公民收養條件過高;相關法規宣傳普及不夠;孤兒、棄嬰的發現、報案、移送的網絡體系不夠健全;多數縣(市、區)沒有專門的兒童社會福利機構等。
問:民政部將采取哪些措施,使類似事件不再發生?
答:近期,各地民政部門正在對個人和民辦機構收留孤兒情況進行全國性大排查,全面掌握個人和民辦機構收留孤兒等特殊困境兒童的情況。
民政部還派出工作組,分赴黑、吉、遼、豫、晉、冀等地,全面督促檢查各地對個人及民辦機構收留孤兒大排查和流浪兒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保護情況。
下一步,民政部將推動修訂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進一步鼓勵公民收養;推動出臺兒童社會福利條例,健全兒童福利保障體系;繼續實施“兒童福利機構建設藍天計劃”,在人口大縣建設一批兒童福利機構,其他縣在社會福利中心建設兒童福利部,全面提高孤兒收留養育能力。
●多數縣沒有兒童社會福利機構
問:我國孤兒數量有多少?目前有哪些收養途徑和收養主體?
答:我國現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即“孤兒”)61.5萬名,這個數字是動態的,每年都會增加新出現的,每年又有一批被收養的。
民政部門福利機構主要負責查找不到監護人、監護人無力撫養和未被收養的孤兒、棄嬰,發揮著兜底保障作用。收養主體目前有政府、個人、社會組織。其中,民政部門兒童福利機構養育的孤兒有10.9萬名,由親屬養育、其他監護人撫養和一些個人、民間機構撫養的孤兒有50多萬名。
問:如果孤兒全部由政府救助,各級福利機構的收養能力能否承擔?
答:經過多年建設,目前省一級有獨立的兒童福利機構9家,地一級有獨立的兒童福利機構333家,縣一級有獨立的兒童福利機構64家,8000多家社會福利機構設立了兒童部。但多數縣(市、區)沒有專門的兒童社會福利機構。
需要說明的是,國內外孤兒養育經驗表明,福利機構養育不是最好的方式,近年來各地福利機構探索家庭寄養方式,有利于孤兒回歸家庭、健康成長。
●法律規定孤兒應由民政撫養
問:民政部門對興辦民辦兒童福利機構有何規定?又有哪些扶持和幫助?
答:民政部規定,社會組織和個人興辦以孤兒、棄嬰為服務對象的社會福利機構,應與當地縣級以上政府民政部門共同興辦。依據是未成年人保護法要求對孤兒、無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由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
同時,在實踐中,社會上一些愛心人士和民間機構出于善意和愛心,主動收留撫養一些孤兒、棄嬰,一些撿拾人發現了孤兒、棄嬰后也向這些集中收留孤兒的個人和民辦機構送,有的漸漸形成規模。
對這類個人和機構與民政部門合辦,由民政部門履行監護責任,通過委托的方式由個人或民間機構撫養,既符合法律規定,又能滿足個人和民間機構的愿望和要求,也符合政府與民間合作、政府購買服務和社會福利社會化的發展趨勢。對這類民辦機構,民政部門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同時積極引導慈善資源和社會捐贈,幫助其解決困難,提高養育條件。
問:收養孤兒后,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權責關系怎樣?
答:收養法鼓勵具備收養條件的公民依照法定程序收養孤兒、無法查明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棄嬰,收養關系一旦成立后,收養人與被收養孤兒、棄嬰等同親生父母子女關系,是被收養孤兒、棄嬰的法定監護人。 據新華社
■ 新華快評冷漠的慈善管理如何面對善心拷問
蘭考縣民辦收養所的一場大火,奪去了7條弱小的生命,揭開了國內民間慈善事業長久以來的生存窘境,也讓人們看到了一些地方的相關管理部門對民間慈善表現出的消極冷漠。意外事件令人心痛,背后的現實促人深省。
郭美美事件之后,帶有公辦色彩的慈善公益機構面臨信任危機,而沒有龐雜的組織和程序,響應快速、公開透明、親身參與、看得見結果的民間慈善行為則開始變得異常活躍。
慈善,充滿著人性的溫情,散發著濃濃的暖意。對民間慈善的引導和管理是社會轉型時期政府部門需面對的重要課題。過多的限制、管理的冷漠、救助的缺位,將打擊乃至扼殺民間自發的慈善心。采訪中,一位退休的原縣民政局長對記者坦言,職能部門對待民間慈善行為長期采取的是“不反對、不支持、不參與”的態度。這種消極冷漠態度,讓諸多民間救助行為,從一誕生就在“非法”的狀態下等待被傷害的命運。
在迫切需要的社會慈善和民間自發的愛心面前,主管部門態度消極就是瀆職。它傷害的不僅是公眾的“愛心”、“熱心”,更有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的道德體系。
蘭考縣的那場火已經熄滅,反思和檢討卻不該停止。“做民間慈善,我到底要付出怎樣的代價?”面對這一令人心酸的發問,職能部門不能再冷漠地“飄過”。 據新華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