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教練少林玩暗器 憑古籍復活傳統武術
(原標題:帆船教練少林玩暗器:世間已無小李飛刀,憑古籍復活傳統武術)
飛刀項目中,來自鄭州的介穎濤投出了比賽中的第一個10環。 澎湃新聞記者 權義 江海嘯 攝
古龍筆下的“小李飛刀”李尋歡曾讓多少人如癡如醉,但在現實中,飛刀這門絕技依舊又只活在影視作品中。
近日舉行的少林寺“無遮大會”上,掌上飛刀成為了七十二藝選拔賽的項目之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飛刀競技比賽。
練習了3年的傅雙巖是參賽者之一,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帆船教練和選手。為了參賽,他早早就放棄了“本職”的帆船賽事,選擇來到少林。
“帆船比賽多,放棄了這個還有下一個。但飛刀這個我放棄了,就不知道下一個是什么時候。”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武藝的愛好者,對于這次機會他格外珍視。
事實上,雖然在古代文獻中時有記載,但由于傳承的斷檔,近幾年間,國內的飛刀愛好者幾乎是“從無到有”地復活了這一項傳統武術。
從搜集資料,到自己設計刀形,再到一點點地摸索發掘出古老的技藝……“哪怕我們斷了傳承了,也得想法挖掘出來,不然中國傳統武術,就永遠少掉了一項。”
傅雙巖。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攝80后,誰沒有個武俠夢
一身黑袍,加上茂盛的胡須,從外貌上看,傅雙巖頗有武林人士的風采。
但實際上,他的工作卻是在很多人眼中有些“新潮”的帆船運動,在和飛刀結緣之前,還有一段頗為曲折的經歷。
“我的高中畢業證都是買的。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就去山里做了兩年苦力。”黑龍江出生的傅雙巖在少年時吃了不少苦。
但愛“折騰”的他,一路完成了“逆襲”。“后來自學了一些東西,開過影樓,開過網吧,又學了點網絡,給人做網站。網站不好做了,又做了幾年房產經紀,賣房子,賺了些錢。”
和弟弟合伙開房產經紀公司掙了一筆錢之后,傅雙巖在弟弟的“帶領”下接觸了帆船,一步一步,從休閑帆船玩到了競技帆船。
2014年,他下決心投入了職業帆船賽事,也是在同一年,他第一次摸到了此前一直很有興趣的飛刀。
“作為一個80后,看武俠小說長大的,誰沒有個武俠夢。”說到練起飛刀的原因,傅雙巖的想法跟剛開始練帆船時一樣,都是因為喜歡“玩”。
2016年下半年,他接了一份給老板開釣魚船的清閑工作,趁機好好地練了一陣子飛刀。
這次“無遮大會”比賽中,他預賽拿到了第二名,不過決賽發揮不佳,最終獲得的總共21名飛刀項目選手中的第六名。
飛刀賽場。
堅持練習的,不過百人
對于傅雙巖來說,雖然沒進入前三,但成績已經足夠讓他滿意。去年底購入兩條帆船,開辦帆船培訓之后,沒什么空閑的他已經差不多半年沒有摸刀。
但在決定報名時,他卻早早打定主意要放棄自己的“主業”——同期進行的一項中韓帆船拉力賽。之后這項帆船賽取消,倒讓他少了點“心理負擔”。
“飛刀帆船我也說不清更喜歡哪一個。帆船比賽多,放棄了這個還有下一個。但飛刀這個我放棄了,就不知道下一個是什么時候,或者還有沒有了。所以必須要來。”
他說,自己對成績并不太過在意,自己最看重的,其實是和那些“刀友”們見面的機會。
飛刀比賽。東方IC 圖
目前在國內,飛刀可謂是相當小眾。從三年前開始練習到現在,傅雙巖從來都只是自己一個人練。和圈內愛好者的交流學習,一直都只能通過網絡。
“一開始就是網上找前輩,通過他們的教學視頻學習。在小區里練,被人投訴噪音太大,我就找了個荒廢無人的小公園,做了一個靶子被人偷了,就買了塊菜墩子在那兒練。”
本次比賽的冠軍農俊寧和亞軍農毅,以及進入決賽的謝文,都是來自廣西,他們或是找河邊空地,或是在朋友家院子,平時每個周末也都會聚在一起玩飛刀。一開始,也是費了不少功夫,才找到了彼此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據傅雙巖透露,在國內,目前接觸過飛刀的人大概有兩三萬人,但玩得還可以的大約就兩千人,真正留下來,一直在堅持練習的,不過百人左右。
選手在比賽中。東方IC 圖
把“金錢鏢”重新發掘出來了
“沒玩過飛刀的人,很難用語言表述上靶時候的成就感。”說起幾年練習飛刀下來的感受,傅雙巖如此描述。
能夠堅持練習飛刀的其他人,也對澎湃新聞記者表達過類似的感覺。而正是通過這些人的努力,飛刀才得以從曾經的“斷代”中漸漸重見天日。
雖然在一些古代的小說等文字中有所出現,但其實到了現代,飛刀等中國傳統暗器的技藝卻基本失傳。
等到有人想再開始練起這個項目時,他們才發現,很多東西只能“從零開始”。
2011年,農俊寧、農毅和謝文等人一同創辦了中國飛刀聯盟,剛開始,“聯盟”里只有幾十人,就連刀應該長什么樣,大家也并不清楚。
他們去網上買過飛刀,但用起來卻總感覺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在查閱各種資料的基礎上,他們開始了自己“研制”飛刀。
“我們先是搜集一些資料,但資料畢竟還是有殘缺。所以根據一些留下來的練習飛刀的手法描述,我們再去根據這些練法來猜測飛刀的外型。”謝文說。現在用得最多的“柳葉飛刀”,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慢慢摸索,定型下來的。
而傅雙巖則親身經歷了“金錢鏢”的發掘和定型過程。
飛刀比賽。東方IC 圖
一開始,大家猜測是銅錢的一邊磨成刃,試過之后,才發現只要力度足夠,不用有刃也能打進樹里。
后來,為了增加穩定性,以及用旋轉的力道來增加威力,投擲的手法又經過了幾次改變,這才確立下了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到這里,才差不多算是把 金錢鏢 給重新發掘出來了。”
最近幾年,在這些飛刀愛好者的自發研究下,飛刀的器械、技術,都有了不少的進步,入圈較晚的傅雙巖說,自己可以說是站在了“前輩的肩膀上”。
“慢慢做起來,根據一些字里行間的記載去做這個事情,很不容易。”他感慨道。
外國都有傳承,中國的東西不能丟
事實上,在傅雙巖剛開始對飛刀感興趣的時候,他也加了很多群,絕大多數人練的都是美國的“敢死隊”(一種暗器的俗稱),和日本的橄欖鎦、手里劍等項目。當他看到有人在練中國的飛刀飛鏢時,立馬就被吸引了過去。
現在,中國傳統飛刀的很多東西已經失傳,不得不重新去發掘,這也讓他頗為遺憾。
“比如日本的橄欖鎦,技法就非常落后,但這是一個傳承的證明,古老的技法就這樣一直傳承下來。”
“日本歐美都有這些暗器的正式比賽,就是為了傳承,老的東西不能真的全丟了。哪怕我們斷了傳承了,也得想法挖掘出來,不然中國傳統武術,就永遠少掉了一項。”
現場驗靶。
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國內比較大的鏢館只有兩家,但也很難靠這個賺錢。平時看熱鬧的多,但真的肯花功夫練的人少。
而在普通人眼里,這也不是什么“正業”。農俊寧和謝文就都表示,家里人對自己練飛刀頗有微詞,“家人想的就是破壞力大,又容易惹事,而且這玩意不能掙錢。”
在傅雙巖看來,中國體育圈還是比較“功利”的,一個東西沒有比賽,就沒人玩,飛刀也是一樣,“人家都問練了能干什么……”
因此,像少林這次舉辦的比賽,傅雙巖希望能夠延續下去,“如果少林這個比賽辦下來,一直有飛刀項目,一年只要保證有十幾場比賽,就可以回去開鏢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