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8 10:28:00 來源:映象旅游-河南旅游資訊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風箏,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放飛心靈
濰坊國際風箏節
濰坊國際風箏節是風箏運動最有影響力的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濰坊國際風箏節一般定于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1984年舉辦第一屆濰坊風箏節以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游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旅游者以4月20日前抵達濰坊為宜。
2013濰坊風箏節主題活動
2013濰坊風箏節還是依照每年的慣例4月20日開幕,本屆風箏會重點搞好4大板塊、16項主題活動,將是一屆隆重、精彩、節儉、務實的盛會。
這次風箏節包括第30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幕式,萬人風箏放飛表演暨第9屆世界風箏錦標賽,全國運動風箏邀請賽,濰坊風箏大賽,第3屆中國(濰坊)夜光風箏邀請賽,第9屆世界風箏錦標賽頒獎典禮,第6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首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濰坊風箏萬里行,“和諧家園?喜迎五一”市區萬人風箏放飛活動啟動儀式等風箏系列活動。
濰坊“世界風箏都廣場”之“風徽”標志。
走近風箏之都“濰坊”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AAA級)是我國第一座大型風箏博物館,建筑面積8100平方米,建筑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蘭琉璃瓦鋪成,似蛟龍遨游長空伏而又起,設計風格在國內獨樹一幟,是“世界風箏都”的標志性建筑。
世界風箏都紀念廣場整個廣場通過吉祥大道、鳶標廣場等十大景觀,追頌歷史,詠頌現在,展頌未來,成為展示風箏文化與民俗文化、市民休閑娛樂、全民健身強體、商業購物消費以及舉辦大型集會活動的綜合性城市廣場。
十笏園是中國北方園林袖珍式建筑。始建于明代,原是明朝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被稱作“丁家花園”。十笏園位于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磚灰瓦,主體是磚木結構,總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因占地較小,喻若十個板笏之大而得其名。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魯東明珠”之稱。
濰坊富華游樂園(AAA級)占地20多萬平方米,擁有全長888米的雙環過山車、46米高的跳傘塔、56米高的摩天輪、轉轉杯、華東地區首臺風火輪、力與美結合的典范超級大擺錘、海盜船、自旋滑車、颶風飛椅等三十多個游樂項目,2011年,山東省首臺超大型游樂項目太空飛梭、5D高清180度環幕影院先后落戶富華游樂園。有“東方迪士尼”之稱。
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AAAA級)位于濰坊市寒亭區西楊家埠村,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先后被授于“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56個最具民族特色的景區”、“山東省旅游休閑場所十佳品牌”及“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稱號。楊家埠木版年畫、風箏被國務院確認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浪綠洲濕地公園(AAAA級):白浪綠洲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先后擁有“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山東省十佳水利風景區”等殊榮。
莫言故居
濰坊周邊游推薦
莫言舊居是1912年建成的,1966年翻修過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從出生到從軍離開,在這里生活了約22年,后來在當兵期間,回鄉探親,也斷斷續續地住過。1988年,莫言在高密縣(如今的高密市)買了房,和妻子杜勤蘭及獨生女兒管笑笑從舊屋遷出。1990年,莫言的父母也從這里搬到管謨欣的家里,這座老宅,自此閑置。
青州黃花溪:原始的森林、交錯的溝澗、清細的溪流、純凈的空間,皆使我們猶在天然氧吧,沁人心脾。應和的只有山谷的幽鳴。黃花溪的美景能夠匹敵擁有一千多年文化歷史積淀的青州文化名河——瀑水澗,所以有人說青州的河谷美景是“古有瀑水澗,今有黃花溪”。
坊茨小鎮在改造中,充分保留了德國建筑特點,體現出更高層次的審美內涵。建筑的構造形式,風格,新型材料裝飾表現嚴謹的邏輯關系與秩序,元素彼此之間聯系緊密。注重建筑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注重細節的處理及構造節點的交接。多用虛實、材質、色彩、光影、橫豎線條的對比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在這里你可以見到利用的德國修建的鐵路設施沿線在原坊子火車站籌建----膠濟鐵路博物館;利用德式建筑相對獨立的院落創辦山東的“798”藝術區-----開設油畫創作基地;利用百年歷史的老房子、小巷子。鐵道、舊火車站、小旅館、舊銀行、布店、米鋪等建設近代歷史題材的影視基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楊家埠木版年畫
濰坊旅游紀念品
濰坊是風箏的發祥地,位于市區東北15公里的楊家埠村,便是風箏的故鄉。楊家埠風箏以做工考究,繪制精細,起飛高穩而聞名,分為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歷屆風箏節的中外風箏佳作,在濰坊風箏博物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博物館——陳列展出,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列齊名,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畫市。年畫與風箏為姊妹藝術,始于明(代)而盛于清。均有著500多年的歷史。在這里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筑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并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扎制風箏的技藝全過程。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春秋名相晏嬰、漢代大司農大經學家鄭玄以及清代大學士劉墉(劉羅鍋)都出生在隸屬于濰坊的高密。高密還有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三寶”的撲灰年畫、泥塑和剪紙,久負盛名,譽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