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2 07:53:00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一度成為熱點的“騎馬舞討薪”視頻截圖
微電影中,“權貴人士”對“胡永明”多加陷害 視頻截圖
而“包公”則為“胡永明”打抱不平 視頻截圖
有人拍“包公審案”微電影“喊冤”,希望引起相關部門注意
知情人士說,類似的“創意維權”背后,往往都會有“出點子”的人
“出點子”的是什么人?為啥要用這種方式維權?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維權“策劃人”
河南固始人胡永明稱其因替農民工維權而身陷囹圄,拍攝微電影“包公穿越審案”,就是希望能引起當地司法機關的注意。
此舉被人稱為“創意維權”,出謀劃策者是當事人的朋友。資深策劃人孔先生稱,很多引發社會關注的維權事件背后,都有一個“想點子”的人。
微電影
包公穿越千年來審案
近日,一部名為《包公穿越審理吳江刑訊逼供枉法案》的微電影走紅網絡,拍攝者是河南固始縣人胡永明,想借“包公穿越審案”的形式,來反映自身的遭遇。
這段視頻時長11分6秒。在劇情中,胡永明是一個訟師,專替農民工維權,因此得罪了權貴人士,遭遇陷害,宋代包公帶著王朝馬漢,穿越世紀來到了開封府,審理此案。
胡永明說,正規的投訴途徑已行不通了,無奈想起用這種(拍微電影)方式,引起司法機關的注意,把“判錯的案子翻過來”。
這部微電影是在今年春節期間拍攝的,地點就在開封的包公祠內。
胡永明說,整個創意都是朋友幫忙想的,拍攝只用了兩三天,從劇本創作到視頻完成,用了一周時間。里面的演員、道具、包公祠場地都是朋友幫忙協調的,由于是幫忙,都是義務的,沒有要錢。
“演員我也不認識,看他們演的,應該都有表演基礎?!焙烂髡f。
在視頻中,胡永明并沒有過多戲份,只在開頭和結尾,有幾句臺詞。其經歷和訴求,通過字幕的形式表現出來。
視頻制作好后,于2月24日被傳到網上,引起很多網友的關注。但胡永明說,想要的效果暫時還沒有達到。
現象
“創意維權”增多,成功吸引眼球
胡永明的微電影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而在此之前的2月22日,另一起維權行為也吸引了很多眼球。當日上午9時,洛陽白馬寺附近的狄仁杰墓前,有十幾個人擺好香案和豬頭、雞、魚,在墓前下跪磕頭:“叩求神探狄仁杰大人顯靈,來查辦冤案?!?/p>
2月27日,其中一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他們遭遇不公判罰,到處申訴已有7年,仍未得到公正判決,走投無路,才想起用拜狄仁杰墓的方式引起社會關注?!暗胰式苁莻€清官,電視劇也正在熱播,這是一個社會熱點,我們就想到了這個辦法。”
這兩起維權行為,被人稱為“創意維權”。而如今,這種“創意維權”已越來越多。
2012年10月初,一段由女農民工模仿外交部發言人口吻發表討薪公告的視頻,在網上引發強烈關注。
2010年10月11日,鄭州市花園口景區入口處,30多名農民工圍在一尊河神塑像前跪拜祈求河神顯靈,助他們拿到被拖欠的工錢。
人們也許會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維權手段也在不斷演變,最初的跳樓、堵路、跳塔等維權方式已司空見慣,效果不好,還容易落個擾亂公共秩序的罪名?,F在,討薪方式越來越充滿“創意”,而公眾和媒體的眼球也很容易被吸引過去,成為解決問題的催化劑。
講述1
熱點維權案例,多有人出點子
這些“創意維權”是如何誕生的呢?
在策劃人孔良(化名)眼中,大部分引起轟動的維權案例背后,都有“出點子”的人。
孔良曾是媒體人,現在某單位專職策劃宣傳工作。他說,2004年左右,“跳樓討薪”還是一個新生的維權手段,每次都能引發關注,相關部門也會立即行動,幫農民工要到工資。但到2009年左右,公眾對“跳樓”、“堵路”這種行為慢慢視覺疲勞,甚至指責其擾亂公共秩序,討薪效果大打折扣。維權者開始提高技術含量,各種創意維權方式也開始出現。
“很多農民工知識(水平)不高,就找有學問的親戚朋友幫忙?!笨琢颊f,他第一次替人出點子,就是幫老鄉討工資。那時守著欠薪老板的車過夜,都能獲得媒體大篇幅報道。
后來這種事越來越多,“點子”頻出,什么行為藝術、拜神、牽動物、拉車游街等。“創意”越來越難,有時老鄉來求自己幫忙,他不得不拉一幫朋友一起想點子。同時,打工者的整體素質也在提高,他們開始自己想點子了,對“有學問的親戚”依賴性減弱。
“想點子的不是一個固定的群體,但大多都是對媒體較熟的人,知道如何引導媒體、制造新聞熱點,或俗或雅,以很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關注度。”孔良說,大部分情況都是友情幫忙,不收錢,但也聽說過有人收“感謝費”。
講述2
先禮后兵,碰壁了才想法子
侯先生說,他幫人出主意維權,就是“想做點好事兒”。他說,“拜神維權”的方式,應該是他第一次使用,效果不錯,當事人拿到了工錢,后來全國各地都有跪拜神像的行為,模仿痕跡很濃。
有一次,幾名農民工親戚跑過來找他,希望幫忙要回工資。親戚哭著說,再要不來錢,就帶人把蓋好的樓給扒了。
侯先生反對這種激化矛盾的做法,他讓親戚到所有聲稱替農民工維權的單位去遞送材料,連著三天,跑了兩個城市,幾十個部門,都沒人管。有些部門根本不讓進,有些來回踢皮球。
無奈之下,他策劃了一個“發布會”,用這種方式幫親戚要回了大部分工錢。
但喜悅之后更多是無奈,親戚接到了全國各地打來的很多電話,求幫忙討薪。
他說,為什么大家要想盡辦法搞“創意維權”?因為很多事情,政府麻木了,當事人麻木了,連出點子的人也麻木了。
講述3
新聞喜歡什么,就策劃什么
精于此道的W先生說,有些策劃“不露痕跡,效果自然”,有些則不敢茍同。
2012年3月22日,在廣州市廣州大道上,一名女子抱著生病的女兒,跪爬到體育中心,以換取網友承諾的2萬元捐款。
此事引發了眾多關注和同情。然而,事后證明,該事件是策劃之舉。真相傷了很多網友的心。
W先生說,策劃這件事,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傷害了大眾。策劃要堅守一個底線,就是不違反法律、不違背道德,但可以游走于官方容忍的底線之內。一些維權策劃,若控制不好,很容易走偏,演變成社會事件。
“比如那種扮財神爺討薪的,一大幫人在鬧市出現,很容易引起圍觀。若出現推搡、打架事件,也會追責到出主意的那個人?!盬先生說。
策劃維權既要新穎又要契合主題?!斑€拿財神爺說事,這是一尊財神,不缺錢花,(如果讓)他上街討薪,與人們觀念反差很大,就容易引發關注?!?/p>
“新聞喜歡報道什么,策劃就往這方面靠?!盬先生說,這是另一種方式,前段時間鳥叔的《江南Style》很火,立即就有武漢的十多名農民工跳騎馬舞討薪,最終如愿拿到了工資。
觀點
策劃是雙刃劍
負面效應不可忽視
在律師張少春看來,“創意維權”無論策劃人的目的是什么,其行為都不能觸犯法律,不能侵害第三方的權利。如果有侵權行為出現,則要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汪振軍說,在當下的現實環境中,“策劃維權”也是一種無奈之舉。按照正常的途徑,他的聲音可能消失或淹沒在繁瑣的程序中,時間成本、財力成本太大,解決起來困難重重。正常途徑走不通,他們就會走另一條路,就是媒體關注,通過媒體放大自己的聲音,以便引起更多的關注,從而解決問題。
這種做法,是把雙刃劍,從正面來說,可以產生一時的轟動效應,使單個問題得到解決。但其負面效應也很大。前些年的跳樓討薪行為,先是個案,媒體報道后,其問題得到解決,但隨后便有很多人模仿,負面效應盡顯。
老百姓一有事,不去找政府,而去找報社,這就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也超出了媒體的職責。問題的解決,還是需要建立正常的社會程序,合理的制度安排,選任負責的官員,完善相關法律,通過程序化、制度化、法制化,形成一個長效機制,使得公平正義得到體現。(河南商報記者 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