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7 06:53:00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建好的公共自行車車棚內沒有一輛自行車
閱讀提示
今年3月29日,包括濮陽當地媒體在內的我省多家媒體報道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濮陽將從3月底起,在市區和各縣同步實施公共自行車項目,建設300個公共自行車服務站,投入3萬輛自行車,每車每天僅收2元錢,第一批公共自行車將于4月底正式投入使用。但近日記者走訪濮陽街頭發現,第一批20個車棚倒是建起來了,但是棚中沒有一輛自行車,有的車棚甚至成為“公共廁所”,很多濮陽市民發帖稱“自己被騙了”。
目前,我國已有23個城市實施了公共自行車系統,模式各有不同,但都無一例外需要政府扶持。濮陽公共自行車項目以企業為主,缺乏政府大力支持,這或許正是其自行車項目擱淺的主要原因。
1
【計劃】 讓市民在4月底騎上公共自行車
今年3月28日,濮陽市舉行了公共自行車服務項目說明會,說明會上,濮陽公共自行車項目投資方之一河南省英特利實業集團的負責人介紹說,第一批20個公共車棚將在半個月時間內正式“落戶”濮陽街頭,市民租騎自行車一小時內免費,全天僅收2元錢。計劃在濮陽市區建設300個公共自行車服務站、自行車規模3萬輛,轄內各縣區公共自行車項目同時進行,預計投資規模達4700萬元。公共自行車服務站點設在社區、校園、景點和公交線路對接處,服務時間每天不少于18個小時。據介紹,此項目以低碳、綠色、健康、環保為主的出行理念走在全省前列,將極大緩解全省各城市“出門停車難”和“公交最后一公里”交通難的狀況。
第二天,包括濮陽當地媒體在內的我省多家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大量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尤其是在濮陽當地引起了市民的強烈關注。很多市民在網上發帖表示期待,一些網友留言表示“歡欣鼓舞”,“以后不用等公交車了,騎自行車去上班!”
但9個月過去了,濮陽街頭雖然建起了一些公共自行車車棚,但一直未見公共自行車,讓市民在4月底騎上公共自行車的計劃“泡湯”了。
2
【現狀】 公共自行車只見車棚不見車
近日,記者走訪了濮陽街頭的幾個公共自行車車棚。在濮陽市南海路有一處公共自行車車棚,車棚頂上標注著大大的“愛我龍都 低碳出行”八個大字,走進去一看,車棚內地面上長滿了雜草,沒有一輛自行車。在濮陽市勝利路一處公共自行車車棚處,記者看到,車棚內沒有自行車,僅有幾坨大便和斑斑尿跡,老遠就能聞到一股異味。附近一位老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從車棚附近經過,老遠就能聞到一股臭味,現在他已經不再走這條路,“寧愿繞行也不去聞臭”。
在位于濮陽市長慶中路丹尼斯百貨北側的一個公共自行車車棚處,記者看到,車棚成了一個簡易的小百貨商店,賣有煙、瓜子、礦泉水、烤腸等商品。老板告訴記者,她是這個車棚的看車人,但由于公共自行車還沒有開始運營,自己就臨時賣起了小百貨。與此同時,這些已經建好的車棚也成了小廣告的“天堂”,“辦證”“貸款”等小廣告到處都是。
對于此事,有濮陽市民表示不可理解,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帖討論此事,引發很多網友評論,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評論是“很失望”、“被騙的感覺”、“可惜”和“期盼”。
3
【分析】 公共自行車難道真要就此罷休?
發展公共自行車項目對于一個城市的好處有很多,公共自行車項目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強市民的體質,還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緩解城市的交通狀況,大大方便市民生活。濮陽市公共自行車項目開我省公共自行車項目之先河,是我省在該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敢吃螃蟹并不意味著會吃螃蟹,該項目由當初的信心滿懷到如今的停滯不前,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記者就此事采訪了公共自行車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河南省萬龍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提到此事就唉聲嘆氣,據他介紹,目前,濮陽市城區22個車棚已全部布點完畢,后臺、監控也都上了,3000輛公共自行車去年就已經到位,所有設備也都備齊,連工作人員的服裝都準備好了,但就是沒法使用。
“自行車棚涉及園林、市政、電力、城管、工商、稅務等多個部門,公司出面全力協調辦理,但最終還是擱淺了。”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共自行車系統之所以一拖再拖就是因為協調問題,政府盡管支持該項目,但沒有一個專門的協調機構,也沒發文要求各部門配合,在具體環節上常常卡殼。
“就說供電這個事,按照就近取電的原則,我們找到車棚附近的商戶協調牽線供電,但是商戶都認為我們是一種可以盈利的公司,要么不供電,要么大幅提高電價。”這名負責人舉例說,在年初布點的時候,某商場特別歡迎,公司在其附近建設了兩個車棚,但等找其牽線取電時,他們卻以“出現事故會受到牽連”為由拒絕,公司派人到該商場鄭州總部協調未果,只好舍近求遠,花三萬元到更遠的地方取電。
這名負責人連連嘆氣:“如果能有個政府部門出面協調,濮陽公共自行車系統可能如今已經是另一番景象了。”
據了解,在濮陽公共自行車項目剛實施時,濮陽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節能辦是配合和服務河南省萬龍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工作的唯一政府部門。記者聯系到濮陽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節能辦的李世林主任,他告訴記者,節能辦在前期為該公司提供了一些聯系和宣傳服務,并無其他服務,濮陽公共自行車項目實行的是完全企業運營的模式,政府沒有投入資金,也沒有設置任何部門推動公共自行車項目的實施。
4
【借鑒】 發展公共自行車系統需政府大力扶持
自2008年起,中國的30多個城市逐漸加入開發公共自行車項目的大潮中。經過幾年的實踐,已經出現不少成功案例。被視為“標桿”的杭州就曾獲評英國廣播公司(BBC)全球公共自行車服務最佳的8座城市之一。除杭州外,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公共自行車項目也已經成熟,極大方便了當地市民的出行。
在所有已經實施公共自行車項目的城市中,杭州、北京和武漢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的運營模式。
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從發展之初就明確亮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模式大旗,經過3年多的發展,現已形成2400多個服務點、6萬多輛公共自行車的系統,每天平均有25萬人享受到便捷的服務。
武漢公共自行車系統雖然也采取政府主導的模式,但政府原則上并不直接投入,而是授予企業廣告經營權及其他項目開發權,企業通過經營獲得資金,用于公共自行車建設和管理。武漢市政府自始至終堅持把公共自行車作為一項公益事業經營,企業也相應地享有優惠政策,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的積極性。
北京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項目是在企業經營6年之后,北京市政府才出手大力支持,并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成1000個站點、5萬輛規模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并將在北京市六個城區之間實現通存通取,在郊區實現各自獨立的通存通取。北京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布點是沿地鐵、居民區、CBD呈網狀發射,適合北京的實際需求。
從這三種模式可以看出,城市發展公共自行車系統無疑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在資金、政策、整體布局、經營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強公共自行車的服務性和便捷性,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見習記者 朱建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