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7 15:12:00 來源:法制晚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25日,安倍在仰光二戰日本軍人墓地“拜鬼”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天結束了對緬甸的訪問回國。緬甸之行,是安倍上任5個月內訪問的第10個國家。如此“勤奮”,有目共睹,不過仔細梳理安倍急匆匆訪問的國家,不難發現,構建“對華包圍圈”才是這一系列訪問隱藏的目標。
上任5個月 串訪10國
2012年12月,安倍晉三上任。2013年1月,安倍先后訪問了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這東南亞三國;2月,安倍訪問美國;3月,訪問蒙古;4月,訪問俄羅斯、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土耳其;本月24日,安倍又展開了對緬甸的三天訪問。安倍的高密度出訪,在歷任日本首相中是非常罕見的。
安倍出訪的10個國家中,除了美國、沙特、阿聯酋和土耳其外,都是中國的鄰國或者是地理上十分接近的國家。不難發現,安倍政府外交的關注點就是構建“對華包圍圈”。
緬甸之行
撒錢 拜鬼
安倍晉三26日在緬甸內比都會見緬甸總統吳登盛。安倍帶來的見面禮是宣布免除緬甸全部債務,并提供巨額經濟援助。據共同社報道,雙方互換相關免債和援助文件,涉及免除緬甸剩余1900億日元(18.8億美元)債務、新增510億日元(5.05億美元)貸款,以及2013財年提供價值400億日元(3.96億美元)援助。新增貸款中有200億日元(1.98億美元)將用于開發迪洛瓦經濟特區。
在拜會吳登盛之前,安倍的第一站是參拜當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陣亡日軍墓”,此舉引發二戰老兵和學者的不滿和批評。一名緬甸學者說,日本軍國主義者曾對包括緬甸在內的多個亞洲國家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現在不少日本政客沒有深刻反省歷史,反而不斷為侵略行為辯護。
出訪越泰 印尼
拉攏東南亞
安倍晉三于今年1月16日開始進行上任后的首次出訪,外訪的第一個國家是與中國接壤的越南。安倍此前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表示,東南亞三國之行,不僅是為了強化日本與這些國家的經濟合作,也是為了強化與這些國家在安全保障領域的合作。越南與中國在南海地區面臨著島嶼領土糾紛,在安保領域,越南與日本均有共同的對中戰略利益。
1月17日,安倍晉三從越南前往泰國。安倍在記者會上透露泰國總理英拉答應加強兩國經濟和安全合作,以及聯手通過和平方法解決地區問題。1月18日至19日,安倍晉三訪問印尼。印尼總統府發言人特庫稱,安倍此行拜會印尼總統蘇西洛,重點探討兩國如何強化經貿關系。
安倍上臺后出訪國家一覽
1月16日 越南
1月17日 泰國
1月18日 印度尼西亞
2月21日 美國
3月30日 蒙古
4月28日 俄羅斯
4月30日 沙特阿拉伯
5月1日 阿聯酋
5月3日 土耳其
5月24日 緬甸
拉攏蒙俄
從東北亞
牽制中國
3月30日,安倍對蒙古展開了為期兩天的訪問。《日本時報》認為,安倍訪問蒙古主要是盯住了蒙古豐富的資源。
對于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日蒙關系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2011年的大地震以后,日本大部分核電站停止運行,因此需要更多的煤炭來進行火力發電。
4月28日,安倍對俄羅斯進行訪問,雙方就領土和經濟合作等問題展開交流。這是日本首相十年來首次正式訪問俄羅斯。安倍在訪俄前接受采訪時說,他希望利用此次訪問和普京“建立相互信任的個人關系”。
分析 緬甸把日本當財神
專家認為,日本巨資砸向緬甸出于經濟和地緣政治雙重考慮。只是,緬甸把日本當作一個“財神爺”,不會太重視日本的政治意圖。
就安倍的“砸錢”之舉,緬甸經濟問題專家肖恩·特尼爾說:“日本在緬甸的投資的確非常特別,我認為其數額之大可能令許多人吃驚。”
日本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所緬甸問題資深研究員工藤敏博把日緬關系描述為“一廂情愿”,日本對緬甸的援助沒有得到相應回報。工藤說,相比日本,緬甸更重視美國。“緬甸視日本為一個有錢的慷慨國家,但只把它當作一個‘過客’,緬甸相信美國掌握著通往國際社會的門票。”
分析 骨子里還是“大東亞共榮圈”
新加坡《海峽時報》稱,自第二次上臺以來,安倍政府頻頻加強與東盟國家的互動。雖然他表示此舉旨在加強同東南亞諸國的經濟聯系,但實際上這是日本亞洲外交戰略的一部分。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環球報》稱,日本近些年來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等國因領土問題關系惡化,與美國同盟關系也不盡如人意,所以各方都比較關注安倍對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系的重視到底能取得多少實際效果。
印尼《星洲日報》評論稱,安倍自稱主要目的是“深化日本與東盟之間的經濟、能源與國家安全的合作”,希望“加強戰略關系將對區域穩定做出貢獻”。雖然話說得漂亮,其實骨子里是推行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的陰謀,企圖大搞“大東亞共榮圈”,用來圍堵中國。
專家解讀
對華包圍圈?
空想而已
今天上午,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部主任姜躍春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指出,安倍上任后頻頻進行外事訪問,其中大部分國家是中國的鄰國,都是帶著牽制中國的目的,希望和這些國家合作共同對付中國,也就是形成所謂的“對華包圍圈”。
姜躍春指出,在中日因領土問題鬧得很僵的背景下,安倍的這個目的非常明顯。安倍這個構想的內因在于日本國內民族主義蔓延,右翼勢力抬頭。做慣了亞洲老大的日本面對不斷發展的中國,感到不平衡,因此需要采取一些過激的做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姜躍春指出,我們應該注意日本的動向,卻不需要有過多的擔心。因為所謂的“對華包圍圈”基本上只是安倍的一個空想。
首先在東北亞地區,俄羅斯和中國是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但俄日之間本來就有著重重矛盾,因此俄羅斯不可能放棄同中國的友好關系而和日本一道對付中國。
東南亞地區各國和日本的共同利益的確相對較多,但日本在東南亞許多國家干過許多丑事,這些國家也不大可能完全迎合日本。日本雖然在東南亞地區加強工作力度,提供更多經濟援助,但投入和產出未必成正比。
對中國來說,首先不需要過分擔心日本的外交戰略,但也要實時注意安倍的動向和勢頭,繼續我們自己的多邊外交,維護和鄰國的關系。文/記者 徐晨晗
分析 一廂情愿
《蒙古國商報》稱,安倍對蒙古進行訪問主要目的在于加強經濟和能源的合作,另一個目的就是拉攏蒙古從而抑制中國。蒙古是東北亞安全格局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日本要增加在該區域的地位和影響,就不得不和蒙古拉近關系。在中日關系僵持的背景下,安倍希望從中國的鄰國入手,構建新的外交關系網,在地區安全局勢中占據更多的主動。
然而,蒙古畢竟和中國有很深的淵源,對中國比較依賴,因此雖然日蒙之間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可能性存在,但日本想通過和蒙古的關系來遏制中國的可能性非常低,蒙古更看重蒙日的經濟合作,安全合作恐怕還是日本的一廂情愿。
《華盛頓時報》評論,安倍訪問俄羅斯除了希望解決領土爭端和獲得資源以外,還希望能在東北亞地區構筑更多的戰略聯盟,聯合俄羅斯來牽制中國。
共同社分析稱,加強同俄羅斯的關系對日本在東亞的外交格局是有利的。尤其在安倍政府“右傾化”導致日本外交面臨困境的不利情況下,更有助于減輕安倍政府面臨的外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