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0 11:43:00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男孩被父親用鐵鏈鎖在小區樹上。(網友供圖)
5月8日晚,在內江市興隆小區,一名約10歲的小男孩被父親用鐵鏈鎖在樹上,小區居民圍觀后,憤怒報警。警方前來將鐵鎖鏈剪斷,將男孩解救到派出所。
“鎖他在樹上只是嚇嚇他,讓他改正。”王先生表示,因為兒子調皮、經常晚歸,為了“教育”孩子,將其鎖在了樹上,這是一種他的教育方式,并沒有錯。
心理專家表示,家長應以說服教育為主,極端的教育方式或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隔閡越來越深。網友爆料
鐵鏈鎖人 一小孩被拴在樹上
昨日上午,內江網友“xht527”發帖稱,5月8日晚,在東興區興隆小區,一小男孩被家人用鐵鏈鎖在路邊一樹上,引發路人圍觀,有好心人打其父親電話,但無人接聽。晚上7點50分左右,警察將小孩解救。
其后,網友“xht527”在帖子中附上了多張圖片,一名孩子蹲在路邊,被一根鐵鎖鏈栓在樹上。帖子發出后,引發眾多網友圍觀,不少人表示憤怒,覺得小孩子不應該遭受這樣的虐待。不少網友分析,可能孩子因為調皮,被父母“收拾”,但是教育方式有失欠妥。
“這對孩子的心理陰影是很大的。”網友“林允兒”說,她小時候因犯了錯,被老爸弄到鍋爐房的碳渣上跪起,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屈辱,其后幾天甚至有直接在馬路上被車撞死的沖動。自從那以后20來年,她和爸爸的關系就一直不好,現在基本上就無話可說。群眾講述
男孩被拴 小區居民報警解救
“那個男孩太可憐了,被父母就像‘拴狗兒’一樣,用鐵鏈鎖在家門口的樹上。”昨日下午,說起男孩被拴在樹上的事情,興隆小區居民李女士告訴華西城市讀本記者,當天下午她下班回小區就看見一個大約10歲的男孩被鐵鏈鎖住了腳,蹲在樹旁。圍觀的群眾很多,大家看了十分憤怒,男孩才說自己是被父親鎖住的,后來還哭了起來。
至于是什么原因被鎖住?李女士說,以前也沒看其父母打罵這個孩子,這次鎖起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孩子比較調皮。看見孩子可憐,大家都想幫他,可是由于沒有鑰匙 ,也無能為力,最后只好選擇報警。后來,警察來了將鎖鏈剪斷,把孩子帶到了派出所,可惜他的父母始終沒有出現。
小區的保安舒興友介紹,他和男孩父親王先生是老鄉。昨天,男孩被拴在樹上后,他第一時間給王先生打了電話,但是他拒絕回來將鎖打開,“他們是從鄉下進城務工,小區的房子是租的,父母為了賺錢,每天都工作的很晚才回家”。警方調查
孩子調皮 家長稱要“嚇嚇他”
據東興區公安分局桐子壩派出所民警李川介紹,男孩被帶到派出所后,根據他提供的電話,警方聯系上了其父親王先生,“在電話中,王先生稱他不在內江,無法前來將孩子接回去”。
為什么要將孩子拴在樹上呢?王先生解釋,兒子在漢安小學讀書,平時很調皮,學習成績差,每天放學都很晚回家。為了幫助孩子改正缺點,他們多次教育,但兒子仍不思悔改,令他們家長實在無法忍受。“拴他在樹上,只是嚇嚇孩子。”王先生稱,希望通過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改進。
“這個孩子的確很調皮,曾經他父母報過一次警。”李川說,這個孩子曾經放學很晚都沒回家,父母找了很久都沒找到,因為擔心,只好報警求助警方。可是等警方剛去調查時,孩子就回家了,結果是出去玩了。
當晚在電話中,民警對王先生進行了教育,告訴他這種教育方式不對,如果性質比較嚴重的話,涉嫌虐待罪。而王先生對警察說,他對孩子十分失望,自己的行為并沒有錯,只是一種家庭教育方式。
多方勸說后,王先生始終不愿意前往派出所接孩子,只同意派親戚前來。幾分鐘后,一位自稱孩子“干爹”的男子前來把孩子接走。律師說法
家長對家庭暴力認識不足
四川謙亨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黃維君介紹,《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可撤銷監護人的資格。此外,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規定了對家庭暴力行為的行政處罰措施和刑事法律責任。
“很多父母認為打孩子是自家的一種教育方式,并非家庭暴力,他們往往認為程度嚴重的傷害才是家庭暴力。”黃維君說,即使有嚴重的情況出現,絕大部分都不會報警,很難追究其責任。如果因為家暴,家屬報警要求追究施暴人的責任的話,判定是否構成違法或者犯罪,要以孩子的傷情鑒定為前提,如果傷情過重或性質惡劣,就有可能變成刑事案件。法律困境
未成年人的權利缺乏監督
“目前,父母打孩子在我國仍缺少法律監管,實施難度較大。”針對這類事件,有法律專業人士也表示,警察之所以對類似情況難以介入,除了文化方面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我國對于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法規比較寬泛,缺少明確的規定。此外,社會公眾和監護人沒有形成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意識,導致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權利狀況缺乏有效監督,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也很難被及時發現,并得到有效干預。
不過,記者獲悉,反家庭暴力立法已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的預備立法項目,目前《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已完成,這部期待已久的法律,也許能解開遭受家暴兒童面臨的困局。專家說法內江師范學院學生心理咨詢老師易曉明:
家長應以說服教育為主極端方式或與孩子疏遠
內江師范學院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的易曉明老師認為,在中國傳統思想影響下,父母與孩子出現矛盾的情況比較多,但是選擇報警的情況很少。按照不少父母的想法,打孩子、體罰等行為或許是教育孩子的一種好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途徑。
“家長自身的成長環境、教育程度等很多因素,都影響著家庭的教育方式。”易曉明分析,像王先生這種情況,可能忙于工作,陪孩子的時間太少,缺少溝通,導致孩子有些不良習慣出現。針對這種問題,不少家長可能選擇打罵來教育孩子,但是可能孩子不理解,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隔閡越來越深。
易曉明認為,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想的是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但往往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他建議,家長應該重視親子關系,應多與花時間陪陪孩子,耐心與其溝通。如果出現問題,多以說服教育為主,盡量少打罵。
“目前,很多家庭的兒童保護不強,出了事情不愿意報警,認為家丑不可外揚。”易曉明表示,在加拿大、美國等發達國家,他們的家庭兒童意識就比較強,如果孩子出現問題,更注重說理和對孩子的尊重。要是家長動手打了孩子,有可能失去監護權,并且承擔刑事責任。(記者 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