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5 08:46:00 來源:人民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我們有沒有必要為了一個世界遺產項目這樣大把花錢,有沒有更加節儉的方式申遺、保護文物?
“絲綢之路”申遺將迎來驗收,然而,公眾所不知情的則是,陜西“絲綢之路”申遺背后的巨額花費。據《中國經營報》報道,漢長安城保護特區管委會官員曾公開表示,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陜西“絲綢之路”申遺的項目之一)除了拆遷、平墳之外,還需要進行樹木移植、漢代道路恢復、景區參觀設施建設等,整個未央宮遺址申遺項目需要125億元。該報預測,陜西“絲綢之路”申遺所需資金可能高達數百億元。
近年來,中國一些地方申遺不惜血本,貸款申遺、“砸鍋賣鐵”申遺等“怪現象”層出不窮。據報道,2010年“中國丹霞”6地共為申遺花費十幾億元,其中崀山“申遺”共投入4.5億元左右,銀行貸款1.55億元,而赤水投入的2億元基本都是銀行貸款。
與陜西“絲綢之路”申遺的大手筆相比,“中國丹霞”的貸款申遺,可謂小打小鬧。據報道,未央宮遺址申遺啟動資金12億元,其中未央區自籌資金1億元,西安市財政借款5億元,銀行貸款2億元,引進社會資金4億元。后續資金如何解決?2013年3月22日,未央區政府和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特區和西安銀行、長安銀行等金融機構簽約,獲得122億元的授信。
然而,2012年未央區的財政收入只有25億元,125億元的花費顯然大大超出其財政支付能力。地方政府為申遺豪擲百億,甚至數百億,如此申遺對國人來說是否太過奢侈了?
2007年,有人曾經提議花費300億元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結果遭到輿論一致反對,最終這一項目不了了之。公眾之所以反對中華文化標志城,正是因為諸多民生問題仍未解決之時,耗費數百億資金用于一個文化項目,是太過奢侈的“精神追求”。
同樣的道理,“絲綢之路”不是不可以申遺,其歷史與文化價值也應該躋身世界文化遺產之列,但是,我們有沒有必要為了一個世界遺產項目這樣大把花錢,有沒有更加節儉的方式申遺、保護文物?
現在,地方政府“砸鍋賣鐵”申遺或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從西安未央區的做法來看,申遺已經裹挾進了旅游概念、土地開發概念,申遺成了一盤越來越復雜的棋局。因而,其令人擔心的不僅僅是過度商業開發影響文物保護,還有這樣一種趨勢地方把申遺當作一個框,裝進城建擴張等等與申遺無關的內容,用申遺逃避監管,從而加大地方債務失控的風險。
好在,到目前為止,未央區的125億還沒有全部花出去。陜西方面有必要將未央宮遺址申遺項目的規劃,以及“絲綢之路”其他申遺項目的花費等,公之于眾,讓大家看看,其到底為申遺花多少錢,又有多少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