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5 10:28:00 來源:東方財富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今年1月份的北京霧霾事件,使得治理霧霾、解決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等等的群眾呼聲不斷。“兩會”以來,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相關政策的呼吁和探討始終熱度不減。
在中國這樣一個能源消費大國,57%的石油依賴進口,即將突破60%的安全線,由此引發的能源危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全問題。因此,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比任何國家都更加緊迫。推廣新能源汽車不僅可以減少能源非有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可以減輕城市污染問題。
國務院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中將純電驅動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純電動車區別于傳統燃油汽車,具有“零污染、零排放”的天然優勢,在建設“美麗中國”,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將地位凸顯。
在國內,各汽車廠家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引下,積極響應新能源產業的規劃,通過在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商業化運營以及汽車金融模式創新方面進行不懈探索,并經過市場的檢驗目前形成了一些較好的發展模式和推廣經驗。
第一是公共交通先行。有數據顯示,我國機動車保有量約1億臺,其中公交大巴保有量50萬臺,出租車保有量120萬臺,合計公交車170萬臺,占比為1.7%,但這1.7%的耗油量和排污量是27%,甚至是大于27%。在目前財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力量在這1.7%的領域做一些政策和努力,這應該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很現實的,因為實際得到的收益和效果不僅是1.7%,而可能是減少30%甚至40%的耗油量和排污量。這個重大意義就足以支撐我國在公共交通領域推行公交電動化。
第二是金融模式創新。作為新能源電動車制造商的比亞迪,為解決新能源汽車推廣難的問題,首先在金融模式方面進行了創新。在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金融戰略支持下,發布了“零元購車、零成本、零排放、零風險”的解決方案,推出融資性租賃、經營性租賃和買方信貸三種操作模式,不僅可以個性化地解決公交公司一次購買的資金壓力,而且采用月供的方式還能使公交公司享受由運營帶來的油電差價部分的豐厚利潤。這樣既能解決購車資金來源問題,同時每公里6毛錢的油電差價又能保障營運利潤來源,可以為新能源汽車的商業化推廣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第三是技術要創新。中國傳統燃油汽車產銷量居世界第一,但談不上汽車強國,根本原因是我國并沒有與汽車強國相媲美的核心技術,比如發動機、外觀設計等。而新能源汽車則不同,只要掌握了電機、電控和電池這三個核心技術,掌握了雙向逆變充放電技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就會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
清新的空氣、蔚藍的天空和潔凈的水源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要建設生態文明,就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有效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留給子孫后代一片碧海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