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1 07:31: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大小非的減持與QFII席位借道吸籌合力推動大宗交易活躍度走高,上周大宗交易系統的成交規模大幅放量,成交金額逾66億元,升至歷史高位水平。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1月14日至1月18日滬深兩市共完成313筆大宗交易,合計成交6.97億股,金額66.2億元,環比增幅均逾四成。
大小非減持無疑是推高大宗交易規模的主力軍。上周中小板及創業板共計成交2.68億股,其中相當一部分應該出自股東減持。
以青青稞酒為例。該股在上周完成9筆大宗交易,金額近4.73億元,為當周交易金額最大的個股。賣出席位來自中投證券西寧西關新寧廣場營業部及國都證券北京北三環中路營業部,而接盤席位非常分散,減持特征頗為明顯。青青稞酒2012年12月底有五家創投的9750萬股解禁股獲準上市流通,因此分析人士認為,上周交易股份很可能來自小非減持。事實上,該股自月初以來便現身大宗交易市場,且賣出方同樣出自上述兩家營業部,至今累計成交2526萬股。另據公開資料,駱駝股份、賢成礦業、上海綠新、加加食品等多家公司的股份也遭遇股東不同程度的減持。
就在大小非減持的同時,QFII席位在同一市場狂掃藍籌。保利地產、招商銀行等大盤藍籌股成為其吸籌對象。上周三至周五,海通證券國際部連續出手,將東方證券東方資財的拋盤全部收入囊中,全周累計買入5465.7萬股,金額總計4.46億元。成交價格多以當天二級市場收盤價為主,僅保利地產、中信證券略有溢價。不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上述藍籌股單筆成交金額均不大,不排除有境內資金故意通過有關席位倒倉,制造境外投資者進場的假象。(王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