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8 08:40: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近期,在大盤回暖、年報行情延續的背景下,數百家公司集體上演了“瘋狂減持秀”。梳理這些減持案例可發現幾大特點,一是高管辭職現象增多,或為減持準備;二是近90%的減持來自中小板與創業板;三是減持之前往往釋放高送轉等“利好”刺激股價。
一個多月超330家發減持公告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自去年12月1日至今,兩市共有超過33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減持公告,涉及高管人數高達660人,涉及股東家數高達111家。其中高管個人名下股份的減持總股份合計3.816億股,相應參考市值達41.9億元;以公司股東名義(公司形式)合計減持總股數達10.27億股,相應參考市值為76.59億元。
此外,記者還梳理發現,從減持時間上來看,自2012年12月份初市場反彈,隨著行情回暖的持續,上市公司股東和高管們的減持行為日趨密集,呈愈演愈烈勢態。從減持方式上來看,減持股數較大者以及以公司形式存在的重要股東,多采用大宗交易方式,以盡量減少對股價的沖擊,且成交價格折扣不大;而減持量相對少的高管則多選擇二級市場拋售,以求得收益最大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2月份以來,與減持公告一樣開始頻繁與投資者見面的是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公告。有市場觀察人士指出,按常理,多數高管辭職應是為了規避減持套現限制,未雨綢繆謀劃減持。
據記者粗略統計,去年12月至今,兩市已有超過110家上市公司約140位高管辭職。其中,深市發生高管辭職的上市公司數量更是超過80家,占兩市高管辭職上市公司總數的七成以上。去年12月,僅深市有70家上市公司超過75名高管辭職,按此計算,即平均每天都有超過兩家深市上市公司發生高管辭職。最近即有依米康等逾10家公司發布高管辭職公告。
創業板減持壓力與沖動最大
在300多家近期發生了減持行為的上市公司里,近九成為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此乃這波“瘋狂減持秀”的最大特點;其中又以創業板首發股份解禁最引市場關注。
據統計,與2012年12月的2089.45億元解禁市值相比,2013年1月份1515.88億元的解禁市值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創業板公司解禁市值為319.29億元。而市場對1月創業板解禁群體尤為關注。
據萬得統計,創業板1月份的解禁市值為2013年全年最高的月份。這緣于不少公司的解禁股份為首發原始股股東限售股解禁,1月份20家創業板公司股份解禁,占A股限售股解禁公司59家的33.9%。此外,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此前將解禁時間延長到了今年1月份,也增加了該月份解禁市值。如今這部分的解禁壓力已經到來。后續還會有越來越多上市滿三年的創業板公司達到解禁時間窗口。
今年1月份,便有兩家此前承諾“2012年內不減持”的首批創業板公司開始了陸續的零星減持行為。1月4日,銀江股份大宗交易市場有50萬股交易,成交價格12.81元/股,成交金額640.50萬元;1月7日,安科生物成交30萬股,成交價格10.80元/股,成交金額324萬元。
利好往往與減持相伴而出
與減持相伴的,往往是公司主動釋放諸如高送轉這等“利好”。本報近日重點報道的湘鄂情減持計劃就是典型的案例。再如,賽為智能17日發布原始股東股份上市流通提示性公告,1月21日實際控制人周勇等三人持有的逾5000萬股公司股份將解禁。而就在1月15日,公司公告周勇提議進行“10轉12派1元(含稅)”的高送轉預案。
有市場人士分析,2012年12月底創業板迎來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股份的首次解禁,2013年全年創業板將面臨較大的解禁壓力。但另一方面,解禁后存在減持意愿的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為了配合解禁后的減持行為,在解禁之前有提升股價的動力。如果能夠把握解禁之前的股價上漲,仍能夠抓住較好的投資機會,但同時也要注意風險。(趙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