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3 08:23:00 來源:東方財富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在權益類基金凈值持續下跌的窘況下,加強基金產品創新再度成為業界尋求困境突圍的重中之重。在12月2日深圳“第十一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國際論壇”上,來自證監會、滬深兩大交易所以及中登結算公司的相關人士均呼吁行業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并為此分別在產品審核、交易機制和平臺、結算系統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
低風險產品創新大有可為
發展近15年后,目前內地73家基金公司共管理公募基金1200多只,管理資產近3萬億元,成績斐然。不過,行業正面臨內憂外患,一方面產品結構單一,且投資回報不夠理想,另一方面,銀行、保險、信托等理財行業的后起之秀,短短幾年時間規模就超過了基金業。
困境中謀變,則只能靠創新。
事實上,近兩年來的基金創新已大大提速。僅2012年,行業就集中涌現出跨市場ETF、跨境ETF、短期理財基金、發起式基金、場內T+0貨幣基金等等,尤其是嘉實和華泰柏瑞推出的滬深300ETF、華安和匯添富率先推出的理財基金,均獲得了超過百億的首募規模,顯示出市場對創新產品的認可。
但與投資者的理財需求相比,如此創新速度仍嫌太慢。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黃紅元認為,目前基金產品結構單一,權益類產品占主導地位,固定收益類產品較少,跟蹤商品、房地產、貴金屬、外匯等的產品尚未普及,這與投資者的多樣化理財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黃紅元認為,中國多數投資者仍然偏好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基金業應大力發展固定收益和準固定收益等低風險產品。目前我們基金管理資產中固定收益產品的比重不超過20%,而成熟市場的這個數字約為50%。大力發展固定收益類產品,將是我國基金業今后擴大業務規模的重要途徑,不僅符合大多數中小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理財需求,也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重要手段。
當然,低風險產品并不僅僅局限于投資債券、央票、短融等,黃紅元提出三種可能的創新產品模式。一是收益下保底、上封頂且掛鉤指數的結構化產品,將未來市場成長空間轉化為準固定收益,可為投資者提供保底且與未來股價掛鉤的回報,這已是在歐美較為常見的產品;二是可轉債組合產品;三是與紅利掛鉤的產品,可以設計將上市公司分紅和二級市場波動相分離的分級產品,為偏好低風險的投資者提供雙倍股息率的投資產品。
監管支持
推動基金創新并不只停在口頭,監管層將為此大開綠燈。
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主任王林在此次論壇上稱,為繼續推動基金管理公司向現代財富管理機構轉型發展,下一步證監會將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大對創新的支持力度。一是取消基金產品審核的通道機制,推動常規產品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工作;二是與協會共同完善創新產品的評審機制,進一步提高創新產品評審的標準化、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三是大力推進產品創新,穩定發展跨市場、跨境ETF,場內貨幣市場基金,盡快推出黃金ETF和債券ETF,積極研究推出REITs產品;四是繼續拓展基金的投資范圍。
這正是近年來證監會始終強調的監管核心——放松管制,加強監管。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也在論壇上稱:“無論機構準入還是產品創新,都要盡量降低門檻、弱化審批?!?/font>
而滬深兩大交易所也在交易機制和基礎市場建設方面給予全面支持。
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林凡稱,深交所將全力推進統一規范的債券市場建設,完善債券交易結算制度,推動固定收益類產品創新;交易機制方面,深交所研究推進ETF日內回轉交易、上市基金流動性服務提供機制、上市基金質押式回購等配套制度,并正規劃建設新一代交易平臺,以進一步提升處理速度和容量,滿足多層次、多品種、多類型參與主體的需求,為各類創新產品提供交易轉讓服務,全力支持市場主體的產品創新、業務創新和服務創新。此外,深交所已初步建立跨部門、跨交易結算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從新產品的論證、專業評估、授權、發行、交易到投資者教育、市場培育等各個環節,優化業務流程,提升服務效率,為市場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黃紅元也稱,上證所將全面推進股票、債券、ETF基金和衍生品四大市場建設,為財富管理行業提供優質的基礎資產,同時,上證所正籌劃推出LOF平臺、場外基金銷售和轉讓平臺,以方便投資者低成本地實現場內、場外基金資產配置。
此外,兩大交易所正在與基金公司共同開發推動的創新產品也類似。林凡稱,深交所正抓緊開發場內實時申贖貨幣市場基金、債券ETF、黃金ETF、新型分級基金、跨境基金等創新產品;黃紅元稱,上證所將努力做大主題、行業、風格和跨境ETF,推出掛鉤債券、黃金、農產品、外匯等各類資產的ETF,積極探索REITs等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