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6 09:31:00 來源:華夏時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今年情況鐵定比去年還糟,全省各保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基本都會是虧的。”5月14日,一大型財險公司地方支公司理賠部負責人李濤(化名)告訴記者。
成也車險,敗也車險。在新車銷售增速下滑,車險增量業務陷入低谷的情況下,各財險公司對車險業務的爭搶越演越烈,導致前后端成本驟然上升,而尤令李濤這樣的理賠人士煩惱的問題是,出險車輛在4S店維修時價格往往被高報。
實際上,自去年監管部門嚴控車險手續費,車商利益受到影響后,不少4S店已經暗地里提高了與保險公司在售后的合作條件,如提升零配件價格、人工價格、定損標準等,將部分成本轉嫁給保險公司,這已經是業界皆知的秘密,但問題是為什么在與車商博弈中,手握大量維修資源的保險公司不僅毫無話語權,并且愿意當這個冤大頭?兩者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利益鏈條?
定損價差
雖然早已聽說在4S店“一輛新車拆了賣配件,可以賣出兩輛新車的價錢”,但第一次出險的北京車主唐女士對4S店維修時的“周到服務”還是頗為吃驚。唐女士最近被一車追尾,對方全責,之后她的車到4S店進行定損,4S店估了5000多元,“我以為最多也就兩三千元,沒想到把以前剮蹭的劃痕什么的都算在里面了,感覺可修不用換的配件也都給換掉了。”
江蘇省保險行業協會法律專業委員會特約委員陸新峰對記者介紹,一般車輛出險之后,首先由保險公司的定損員進行現場定損,但有些是要通過拆檢才能定損的,就需要4S店進行項目定損,再由保險公司進行核準。
不過,對于那些有定損直賠權限的4S店,這時往往出現保險公司和4S店對定損額度的不一致。5月14日,本報記者從保險投訴網站世紀保網了解到這樣一宗案例:3月,昆山市葛先生的車與一輛奔馳S350發生碰擦,交警判葛先生負全責。對方車輛到4S店定損時被判定后保險杠無法修理,需要更換,價格為16000多元,但是保險公司的定損員則認為保險杠可以維修不需要更換。
“一般保險公司和4S店的定損價差在30%左右。”李濤表示,每家保險公司都有內部的核價平臺,這種定價系統一般定期維護,更新很快,因此一般而言定價都還是很科學的,但4S店在把定損報給保險公司的時候,通常都會提高一定的利潤比例。
對于定損價差,北京一家4S店店員對記者的解釋是他們報的都是原廠的配件價格,而按照保險公司的定損價格維修,一般配件就只能配副廠的。不過,他還是承認,現在4S店主要靠定損和維修賺錢。
去年以來的車險價格戰確實讓4S店的日子不太好過了。記者走訪了北京亞運村地區的幾家4S店發現,大部分都是和人保、平安、太保合作,價格上差別不太大,并且在返還現金、發代金券等各種優惠活動后,基本上車主都可享受到15%的折扣。
“沒辦法啊,現在電銷直接讓利15%,店里也只有按照這個力度來做促銷。”上述4S店店員無奈地表示,現在僅代銷車險的話,所有4S店都賺不了多少手續費。“就算保險公司返點不止15%,店里也拿不了幾個點,還有代理人要分的,而且一份車險最后能拿到的幾百塊有時還要用到維護客戶關系上,倒賠的情況也不少。”
李濤透露,實際上很多中小保險公司為爭搶渠道,給4S店的提成已經超過20%甚至到了30%,但去年行業監管趨嚴,這些公司也不敢將高返點直接體現在賬目上,因此只能在與4S店后端的理賠合作中尋求“暗度陳倉”的辦法。
而這種想法顯然與4S店重點培育維修利潤空間的意圖不謀而合,因此4S店定損額度的提高逐漸成為行業潛規則。“不排除定損員個人與4S店會有私下交易。”陸新峰認為。據悉,在某些零配件損壞以后,一般可以維修好的,4S店通常會定損報為更換,但在實際維修的過程中,依然只是維修,并未更換新的零配件。
車險成本增大
為了維護與4S店的關系,激勵其銷售出去更多的車險保單,多數保險公司會默認此操作,但也并不意味著保險公司無底線地甘當冤大頭。比如在上述葛先生的案例中,后來通過當地保監局人士協調,最后葛先生與對方車主、保險公司達成一致,由保險公司負責承擔更換保險杠所需費用的70%,葛先生個人承擔30%。
“保險公司不認同4S店定價方案的情況非常多,通常是比較高檔的車,不僅配件價格高,工時費也高,甚至有段時間發生過保險公司共同抵制某些4S店的情況。”陸新峰指出,從利益角度出發,保險公司肯定不想定價高,因為不僅要賠付,還要向4S店支付手續費。
據他介紹,只要是規范運作的保險公司內部,定損之后,還有核價、理賠的崗位,會對定損員起到一定的監督。其中保險公司的核價部門都會有車輛市場價格的數據庫,不會輕易發生定損員定價過高的情況。
李濤也表示,一般而言,保險公司對于4S店的價格通常還是會“討價還價”的,尤其在工時費上。“不過現在渠道競爭太大,如果不是高得太離譜,核保沒問題,有時候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小公司就更不用說了,為了爭取讓4S店做銷售終端,很多就是在和4S店簽協議的時候提高了配件價格和工時費。”
顯然,這也是去年以來財險行業賠付金額增加、綜合成本率上升的一大因素。在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看來,雖然監管部門重拳嚴控市場,但經濟低迷環境,為市場份額鋌而走險者不絕,“品牌汽車經銷商開始從謀求車險業務前端利益升級到謀求車險業務末端利益的雙重車險業務收益,保險行業利益嚴重受損。”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整個財險行業的綜合成本率已經由2012年末的97.23%急升至98.17%,63家財險公司中承保虧損的公司達39家。此外,今年非上市險企陸續披露的2012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承保車險出現虧損的公司占比超過七成。
“綜合成本率上升受通貨膨脹、汽車人工配件成本上升、人傷賠付標準提升、暴雨等自然災害等影響。我們判斷今年車險綜合成本率仍可能會有上升壓力。” 平安總精算師姚波在一季度業績網上說明會上表示。
在財險業走到承保盈虧的十字路口時,保監會也再出重拳,于日前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車險反欺詐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財產保險公司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反欺詐工作效能,各地行業協會應利用車險信息平臺建立并完善車險欺詐信息數據庫,探索建立行業內黑名單共享制度。
(葉琪 實習記者 張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