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7 09:08:0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環保人士鼓勵用“素魚翅”替代真魚翅,但不法分子就利用這種素魚翅冒充真魚翅出售,牟取暴利,衍生出了一條高暴利的造假產業鏈。
1月13日,浙江省工商局在全省魚翅市場整治情況通報會上表示,在82個魚翅送檢樣本中79個被鑒定為“人造假魚翅”。記者獲悉,一份人造魚翅羹成本僅5元左右,而賣給消費者的價格可達一百五十元,毛利高達30倍。
“仿翅確實是有工廠在生產,用途很廣泛。”廣州市海味干果行業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伍惠漢指出,目前仿冒魚翅產品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仿生翅,品名為合成翅針,主要成分是明膠和海藻酸鈉;另一種就是合成淀粉絲。
“現在大環境不好,一邊是成本上漲,一邊是魚翅賣不出好價,利潤率低到只有5%~10%。”伍惠漢表示,受近年多種因素影響,廣州的魚翅交易大幅減少達八成以上。目前,純正的魚翅價格每斤是300元到1000元不等。
野生救援協會2000年成立以來致力于“拒食魚翅”宣傳,該協會曾報告稱,每年因魚翅交易而捕獲的鯊魚約有2600萬~7300萬條,魚翅價格高至700美元/公斤,消費者對魚翅羹的需求成為鯊魚捕撈業的動力。
但香港海產品進出口貿易商會總秘書林丁貴認為,拒吃魚翅無法實現保護鯊魚的目的。“魚翅本身并不是捕撈鯊魚的主要目的。如果鯊魚確實瀕臨滅絕,應該全面禁止鯊魚貿易,而不僅僅是魚翅貿易。歐美擁有龐大的魚肉市場,他們依舊會捕捉鯊魚,拒吃魚翅只會造成魚鰭的浪費,捕捉量卻不會因此而減少。”
魚翅制假鏈
浙江省工商局表示,自去年12月下旬以來,該局出動執法人員1000余人,檢查杭州、寧波、溫州、臺州等地的魚翅產品經銷商617家、銷售魚翅餐飲飯店316家,共立案查處案件31件,查扣問題魚翅560余公斤。
其中,涉案經營者中經銷假魚翅規模較大的6家經銷商均來自福建,所售假魚翅的主要來源是廣東省,分別從廣州一德路山海城市場的洪友海味行、嘉芝海味行、晉龍海味行;一德路南粵食品批發市場711-712鋪、125鋪、811鋪;一德路海中寶等市場購進。
1月13日,本報記者到被稱為東南亞最大海味干貨批發市場的一德路探訪。在5米不到的馬路兩旁聚集了上千家海味干貨店,當中不少有售魚翅及其相關制品,價格從數十元到四五千元不等。
據廣州市海味干果行業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伍惠漢介紹,目前純正的魚翅價格每斤是300元到1000元不等,因此,“售價在幾十元價位的肯定是素魚翅”。本報了解到,素魚翅也被稱為“風味粉絲”,一般用淀粉絲、魚皮、明膠等原料制成,加上高湯、火腿等配料后與真魚翅幾可亂真,成本一般在20元以下。
而對于央視曝光的使用明膠、海藻酸鈉加色素,或者直接用粉絲制成仿魚翅、“魚翅精”調出濃香魚翅湯等現象,大部分店鋪老板都十分謹慎,強調所售的產品符合質檢要求。
伍惠漢指出,仿翅確實是有工廠在生產,用途廣泛,目前協會只針對產品的質量、生產日期、是否添加違禁成分等情況進行管理,至于顧客購買仿翅產品之后如何處理,尚無法管理。
廣州市工商局透露,1月8日至9日,廣州市工商局越秀分局檢查了廣州市一德路海味商戶1071戶,其中魚翅經營業戶147戶,調味品經營業戶15戶。截至1月9日,工商部門在147家商戶中尚未發現以假充真銷售的情況,對145家經營者銷售的無完整進貨單據的26181.5公斤魚翅已責令下架停售。
拒食令觸發爭議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中國各地相繼發起了拒吃魚翅運動。繼樂清、溫州兩市出臺“魚翅、鮑魚不上席”的公務接待新規后,2012年6月,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明確表示,將發文規定公務接待不得食用魚翅。
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目前香港占據了全球魚翅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是全球最大魚翅進出口轉口貿易港。
“香港現在約有1萬人還從事這行業,但現在不少同行生意不僅做少了,有的還轉了行。”香港海產進出口商會總秘書林丁貴說。早在2011年11月,半島酒店集團成為第一個停售魚翅的大型酒店連鎖企業,隨后香格里拉、南京金陵飯店也響應加入“無翅”行列。
“現在大環境不好,”伍惠漢表示,“十多年前,一德路占全國海產品交易量的70%,現在銷量不到當年的一成。”
據野生救援(WildAid)協會表示,亞洲是魚翅最大交易市場,目前九成以上的魚翅在華語地區被消費。
目前進入國內的魚翅共有四個來源,一是直接從產鯊地收購,比如從東南亞的印尼、非洲和拉丁美洲海岸國家進口;二是遠洋捕撈;三是在產鯊地直接投資建廠,然后將干制魚鰭運回國內;第四種方式則是少量由國內漁民在南海遠海海域直接捕撈所得。其中工業化捕撈對鯊魚的捕殺最為嚴重。
作為香港海產品進出口貿易商會總秘書,林丁貴一邊致力推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海洋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一邊支持發展魚翅產業。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和,也曾在一個“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上指出,只要是有經濟魚類的捕撈,就必然會有鯊魚的捕撈。
野生救援協會指,目前參與鯊魚制品交易的國家已超過125個。世界野生救援組織——中國辦公室曾邀請著名體育明星及企業家等人士做了“拒食魚翅”的公益廣告。
魚翅貿易爭議,很大程度在于環保人士所稱的“海上切鰭”:將活的鯊魚拉到漁船上,切下魚鰭后再將鯊魚重新扔回水中。這種方式是否普遍存在爭議。林丁貴指,在傳統的捕獲鯊魚方法中并沒有這種方式。“我們認為通過加強監管和社會合作來打擊非法漁業,而不是武斷地禁止貿易,才是解決大家關心的海洋生態問題、海洋資源浪費問題的建設性手段。”林丁貴稱。
(葉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