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6 08:54:0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你是不是記者去采訪啊?”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鎮打聽一家魚翅加工廠的具體位置時,附近的居民條件反射似地問到。
作為廣東魚翅加工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荷塘鎮在“假魚翅”事件持續發酵的過程中,變得風聲鶴唳。先是 “浙江市場假魚翅主要來自廣東”,接著執法人員又查到部分魚翅加工地為 “江門市荷塘鎮協和魚翅加工廠”,這讓荷塘鎮成為風暴的一個中心。
1月14日和15日,記者在當地調查了解到,目前荷塘鎮大多數魚翅加工廠都選擇暫時關門以避風頭。此外,廣州一德路市場經營魚翅的商家也全部關門,有關部門正在調查。
“加工廠基本都停了”
荷塘鎮位于江門、中山和佛山三市的交界地帶。江門是著名的僑鄉,當地一直有加工魚翅的傳統。
荷塘當地人并不知道鎮上到底有多少魚翅加工企業。記者向當地工商部門咨詢,對方似乎也不愿意提供準確的數字。當地一位居民調侃道:“我認識的江門人全都是做魚翅的!”
根據公開資料數據,在2006年,荷塘鎮已辦領衛生許可證的魚翅加工場有37家,辦理工商登記的有69家,未辦理證照的家庭式小作坊有幾十家。而荷塘鎮常住人口為4.4萬人。
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一家酒店服務員打聽當地魚翅市場時,她對“假魚翅”事件保持了相當高的敏感度,稱“現在不好買魚翅了”。
隨后,她拿起手機詢問一位曾經熟識的魚翅加工老板,得到的答復同樣是“已經沒有做了”。
荷塘鎮一位熟悉魚翅加工廠的下游零售商告訴記者,受“假魚翅”事件的影響,現在荷塘鎮內的加工廠基本都停了。“如果采購得多,過一段時間可能才有”。
其實,荷塘魚翅加工企業悄悄關門早有端倪。
1月14日,記者試圖通過網絡上的一些信息聯系部分加工企業,但電話撥打過去,對方都表示已經不再做了。
按照網上的一些公開地址,記者試圖在荷塘鎮尋找魚翅加工廠。但前后找了5家,不是大門緊閉就是根本找不到具體位置。
據了解,荷塘鎮的魚翅加工廠基本都隱藏在村里的民宅內,從外面很難看出什么不同,這增加了記者尋訪的難度。而一些人一聽“魚翅”兩個字,干脆就避而不談。
家住荷塘鎮某村的李宜告訴記者,她家附近原來就有一個魚翅加工廠,隱藏在后院,她幾年都沒有看清加工廠是什么樣子,“一般有貨就會生產,沒貨就停下來”。
對于荷塘鎮魚翅加工企業的最新情況,記者試圖向荷塘鎮政府和荷塘工商所進一步了解,但兩個部門均以“接受采訪需上級部門同意”而拒絕了。
業內人士喊冤
除了荷塘的魚翅上游加工廠受到影響外,廣州市主要的魚翅貿易集散地——一德路上的魚翅檔口也已經全部關門。
浙江工商部門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抽檢的假魚翅是福建經銷商從廣州一德路市場購進的,這讓一德路成為假魚翅的另外一個風暴中心。
據廣州市工商局透露,1月8日至9日,廣州市工商局越秀分局共出動執法人員72人,檢查了廣州市一德路海味商戶1071戶,其中魚翅經營業戶147戶,調味品經營業戶15戶。截至1月9日,工商部門在147家商戶中尚未發現以假充真銷售的情況,對145家經營者銷售的無完整進貨單據的26181.5公斤魚翅已責令下架停售,等待有關部門的調查結果。
受到重創的廣東魚翅行業有不少人喊冤。一德路上有檔主并不認可浙江的監測結果,而廣州市海味干果行業商會副會長伍惠漢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被點名的幾個檔口至少有兩個根本不是做魚翅生意的。
江門市質監部門給媒體的回應也稱,2012年12月,他們對有名單記錄的魚翅加工作坊進行了專項執法檢查,“經檢查,有生產行為的生產現場均使用正常的魚翅用于加工,未發現使用非法原料假冒魚翅的行為。”
但是,對于沒有登記在冊的小作坊,并不排除其生產假魚翅的嫌疑。在荷塘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出要買 “素魚翅”(即人造魚翅),上述熟悉該行業的零售商會意地笑了笑說,“其實荷塘鎮不多。”
實際上,即便荷塘鎮的大部分魚翅加工作坊原料沒有問題,但制作過程是否違規也值得擔憂。李宜告訴記者,她家附近的作坊此前經常非法加工魚翅,使用的藥水冒出的氣味特別難聞。“周圍的住戶有強烈的反感。”
有荷塘本地村民還在網上投訴稱,荷塘鎮塔崗龍天新村有一家魚翅加工企業使用工業雙氧水,并將污水排入河中,惡臭難聞,污染嚴重。對于上述說法,記者尚未獲得相關部門的回應。
(郭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