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8 09:54:00 來源:金融時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近日,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發布公告稱,自2013年12月1日起,該行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等對個人客戶進行的通知服務,將按照2元/賬戶/月的價格標準收費。這則公告的發布,宣告了四大行免費短信通知服務全部結束,也因此再次使銀行收費成為公眾輿論的焦點。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即使目前仍有很多中小銀行選擇了免費提供此項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是永久的“免費午餐”。業內專家表示,階段性、優惠性的免費服務作為一種招攬客戶的手段,不失為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方式。但專家提醒,在我國特殊的外部環境下,銀行增加服務收費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更重要的是莫忘社會責任。
免費短信服務非“天生”
記者了解到,四大行中,除了此次取消免費服務的農行外,其他三家大型商業銀行此前已將短信提醒業務劃入有償使用的范圍。其中,工行收取2元/月的短信提醒費;中行收取2元/月的短信提醒費,首次開通短信提醒可以免費試用半年;建行短信提醒費則為3元/月,27元/年。
而就在四大行紛紛轉向收費的陣營時,中小銀行所提供的短信提醒業務還是以免費服務的形式居多。但目前絕大部分免費提供該項服務的銀行所采取的也都是一種臨時性的“優惠”和“暫免”,這就意味著該項服務并非像一些消費者所想的那樣“天生免費”。
記者查閱各大銀行官方網站公布的資費標準發現,目前,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的普通借記卡短信提醒業務均為免費狀態。而除了民生銀行明確注明該項服務屬“免費”外,其他銀行都制定了相應的收費標準,只是當前的狀態為“暫免”。
光大銀行的官方網站顯示,該行制定的個人短信通業務每個賬戶為3元/月,但目前為“免費優惠期”,并注明“具體收費時間另行通知,經客戶確認同意后方收費”。與其類似,華夏銀行個人客戶賬務短收費標準為12元/年,但目前的優惠標準為“免費”,該行同時注明,“根據監管要求,在該項服務開始收費時,本行將提前向客戶進行公示,同時經客戶以書面、客服中心電話錄音或電子簽名方式單獨授權后進行收取”。此外,大多數城商行對此項服務也實施了“暫免收費”,例如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公示的短信服務費標準分別為2元/月、3元/月,但都備注了“暫不收取”。
免費招牌實為“以價換量”工具
自銀行被冠以“暴利”頭銜之后,每一次的收費變動都會觸動公眾的敏感神經。針對此次銀行取消免費的短信提醒業務,很多消費者認為,這項服務作為銀行產品服務的一個安全保障,理應免費。而面對公眾的質疑,銀行也道出“苦衷”。
某股份制銀行的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對于銀行而言,短信提醒業務是我們為了使客戶更好地保障自身賬戶安全所提供的一項服務,且銀行要為這項服務付出額外的成本,有償使用符合監管的相關規定,屬于‘市場調節價’中的一項。目前之所以有很多銀行實施免費,其實都是各家銀行提供的一種優惠性的、吸引客戶的方式,當然銀行這種‘優惠式的免費’有其整體利益的考慮,也并不表示其他銀行收費是不合理的。”
對此,業內專家也作出相應的解釋,不僅是銀行,一些企業在推出新的業務之后,為了吸引客戶,都會采取一種以先期免費或優惠的服務方式打開市場,等積累一定用戶量和客戶產生依賴性之后再將收費放開。這從銀行角度而言,不失為利率市場化之后獲取手續費收入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樣對于客戶而言,也獲取了享受更為便利、優質服務的可能。
近期,就在公眾對大銀行短信提醒業務收費表示不滿之時,部分中小銀行就充分把握了這一時機,以抓人眼球的“免費口號”將微信銀行推向了市場。
“關注微信銀行,所有微信通知全免費!”目前招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股份制銀行陸續推出了微信推送功能,免費為持卡人提供消費信息通知。
對此,業內專家也認為,此舉同樣是銀行以一種先期讓利來吸引消費者打開市場的方式,而相比目前銀行為免費服務所買單的成本而言,微信銀行為銀行未來發展所帶來的利益前景更為可觀,這才是銀行提供免費服務的初衷。
未來需更精細化的收費方式
目前,我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服務也只是攬客的手段,而從國外經驗來看,中間業務收入是西方商業銀行的重要收入來源,因此銀行服務收費是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推進的加快,銀行傳統的存貸款利差收入不斷收窄,近年來部分銀行利潤增速從兩位數快速下滑至個位數也是不爭事實,這說明商業銀行盈利的壓力正在不斷增加。對此,業內專家表示,銀行作為一個盈利性的機構,在原來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之外尋找其他收入來源是其適應利率市場化環境的自然選擇。
但是,業內專家提醒,中國銀行業在加快發展中間業務收入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到我國外部環境的特殊性,在收費合理的前提下,商業銀行要充分保證收費透明,讓客戶進行自由選擇,同時更要依靠自身優良的服務來增加客戶的忠誠度。
“相對于國外已經建立起了一個消費者認可的收費環境,我國銀行面臨一個更為特殊的外部環境,從最初的免費到后來的收費更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銀行收費需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定價區間,而且必須要透明,至少要讓老百姓清楚銀行是怎么定價的、為什么這樣定價,等等。”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
對此,曾剛提出,從發展普惠金融的角度出發,銀行可根據不同類型的客戶,將單一、簡單的收費形式更加細化。對于一些使用頻率不高的消費者,或許可以采取“按條收費”或者降低收費標準,甚至對一些特別小額的普通用戶進行一些費用豁免。但無論費用的高低,都需要相應的服務配套來讓消費者心甘情愿地買單。
“銀行完全可以主動把原本簡單的收費方式變得更加精細化,這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一方面對銀行來講,能夠更好地體現其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從客戶角度來講,也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曾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