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3 09:05:0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今年以來,圍繞著期限1個月以內的現金管理類理財市場展開的各種競爭此消彼長。近日,浦發銀行(600000,股吧)推出一款21天的開放式理財產品,投資者在持有21天后,可以隨時申請贖回。
“開放式理財產品主要針對資金流動性需求高的投資者,它的收益率比活期存款高出許多,是銀行現金管理產品線的重要部分。”上海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曾向記者解釋。
不僅浦發,其他銀行也在加快開放式理財產品推出的節奏。招行的“步步生金”2 號產品成立于3月21日,截至中報的規模已達300 億元。興業銀行(601166,股吧)近期也表示,要將長期限、開放式產品作為主要產品線。
上述人士分析,銀行力推開放式理財有兩個好處,一是重新奪回因監管限制而丟失的期限在1個月以下的產品市場;二是符合8號文的相關要求,做到投資資產與產品一一對應。
記者調查發現,在銀行超短期理財遭禁后,具有強替代性的公募基金短期理財型基金產品目前已經嚴重縮水,有的產品甚至在清盤紅線附近徘徊。逐漸受銀行渠道的冷落是重要原因。
“這類產品對存款資源造成正面競爭,銀行現在更愿意自己推出開放式理財來滿足投資者需求。”上海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有的理財型基金管理費收入其實已經入不敷出。“大家現在都在硬扛著,不想成為第一家被迫清盤的。”
超短期換“馬甲”重返市場
浦發銀行上述21天產品還根據投資者持有金額大小,獲得差異化的預期收益率,比如小于30萬元,預期收益率4.20%/年;大于等于300萬元,預期收益率4.35%/年。浦發還表示,在開放式理財方面,將進一步開發開放式固定持有期系列產品。
記者統計,在開放式理財產品方面,今年以來浦發已推出4款產品,節奏正在加快。算上之前推出的3款開放式產品,總量已達7款,持有期限涵蓋隨申購、贖回、7天、14天、21天等多個期限。
事實上,銀行發行1個月以下的超短期理財產品,曾在2011年到達頂峰,尤其下半年,3天、7天等30天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發行愈演愈烈。銀率網統計,2011年9月發行的1個月以內理財產品的占比高達36.3%。不過,這類產品普遍被認為涉嫌高息攬儲,最終遭至監管紅牌。
在當年的11月份,監管部門口頭叫停1個月及其以下銀行理財產品,目的就是防止銀行通過銷售短期理財產品高息攬儲,為存款達標“沖時點”。2012年6月,銀率網的統計數據顯示,1個月以內產品發行占比僅8.6%。
遭到禁令后,在銀行的理財產品線中,開放式無固定期限、開放式周期性產品開始陸續面世,成為超短期限、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替代品。不過,2012年,開放式理財產品尚未成為銀行的大力推動方向,它們將重點放在發行1-3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身上。直至2013年3月,銀監會下發規范理財業務投資運作的8號文,從投資運作、信息披露、風險管理等多方面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進行規范。
業內人士分析,8號文執行后,理財產品需要逐步實現投資資產與產品一一對應。銀行理財投資管理模式也會轉向透明、收益分配、真實投資資產收益為特點的基金化理財產品。
興業銀行2013年中報就表示,將加快推進理財產品創新,在產品模式上,逐漸改變目前多期多款產品創設管理的模式,將現有產品結構調整成長期限、大規模、可開放的產品為主要產品線。
招行在今年3月21日推出步步生金2號理財計劃,類似于貨幣基金,在每個工作日都開放申購贖回,投資者按持有天數的不同,獲得差異的年化收益率。記者看到,在9月10日,其預期收益率分為3.3%、4.1%、4.2%等多檔。招行表示,這款產品采用單一靈活期限的產品投資資產組合,替代多對多的資產池運作模式。截至中報,“步步生金”2 號產品存續規模突破300 億元。
“開放式產品為具有超短期理財需求的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現金管理工具,這意味著銀行理財將通過新模式重返市場。”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
短期理財基金墜落
在銀行“老大哥”撤出超短期市場后,“小弟”基金得以在現金管理市場爭得一杯羹。
從2012年5月起,公募基金開始發行短期理財基金,首批兩只產品匯添富理財30天、華安月月鑫獲得追捧,募集資金規模分別達到244.42億元、182.22億元。盛況宛如今日的余額寶。
與銀行原先的理財產品相比,它們的優勢還在于門檻低至1000元,而銀行理財普遍為5萬、10萬。隨后,各家公募基金紛紛推出7天、14天、21天、30天等理財型基金。本報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公募基金共發行了將近100款短期理財型基金產品。
“當時基金力推這類產品,是和銀行渠道協商好的結果。銀行也希望有新的產品來頂替超短期理財產品,所以這類產品發行才紅火一時。”上述基金人士向記者表示。
不過,與去年的發行盛況相比,它們的基金份額縮水比較嚴重。比如民生加銀家盈理財7天A類、B類的最新份額分別是1.93億份和3694.60萬份。這款產品成立于2013年2月,發行時募集份額合計為78.16億元。
同花順(300033,股吧)iFinD統計顯示,當時的明星產品匯添富理財30天、華安月月鑫的份額也已經縮至32.07億份、18.46億份。另外,光大保德信添盛雙月理財債券A類、B類份額總計僅有5605.07萬份。鵬華理財21天也僅有7680.65萬份。按照相關規定,5000萬元的規模就是清盤紅線。
“這類產品其實與銀行渠道存在天然的競爭。”上述基金人士分析,在產品剛面世時,銀行就要求將更多的募集后資金,再通過投資協議存款的形式返回銀行體系,這樣才能保證其存款資源不流失。
但如此一來,產品的收益率難以提高,也就逐漸失去了吸引力。“比如有的中小銀行協議存款收益高,但是國有大行作為發行主力不樂意將資金投向這些地方。”上述人士說。
除了協議存款外,短期理財類基金還主要投資于短期債券、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記者在2款產品的半年報中看到,它們的銀行存款占資產的比例僅為34%、38%。
“今年以來,銀行對代銷這類產品的動力大大減弱,因此它們被邊緣化也是遲早的事,只是基金公司都不愿意做第一家清盤,因此都在扛著。”該人士說。
互聯網渠道新突圍
與短期理財型基金沒落相反,沉寂已久的貨幣基金正欲通過互聯網渠道,突破銀行在現金管理市場設下的渠道“圍墻”。
記者不完全統計,從今年5月以來,電商、第三方基金銷售就推出了4款互聯網金融產品,分別是支付寶的余額寶、東方財富(300059,股吧)網的活期寶、同花順的收益寶、數米基金的現金寶產品,它們背后對接的都是貨幣基金產品。
尤以余額寶的名氣最為響亮,最新消息顯示,其規模已經接近500億元。對接余額寶的貨幣基金——天弘增利寶規模也因此受益。
“這些產品的本質特點只是不通過傳統的代銷渠道,如銀行、券商、第三方機構等,而是與互聯網渠道合作,通過新渠道突破銀行傳統的壟斷。”某外資行個人銀行部總經理向記者分析,新渠道的客戶群與中資行重疊較多,而與外資行仍有不小的差異。
此外,上海一位券商資管負責人認為,在現金管理類市場,券商、基金其實也合適做銀行等大型機構的產品投資管理人,形成整條產業鏈的上下游,而不是直接發行產品與銀行直面競爭。
“因為對于銀行等大型機構,它們的重心和優勢在于渠道端,但投資管理能力并非完全能滿足理財資金的需求,引入外部資產管理機構的競爭,最后提供的產品才會有競爭力。”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