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9 09:17: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民營銀行已漸行漸近,而其設立又需要哪些制度,又會對中國銀行體系、實體經濟產生什么影響?帶著這些問題,上證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紀志宏——
民營銀行可激發“鯰魚效應”改善行業競爭生態
開辦民營銀行,社會呼聲已久。上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是此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提法的具體化。
高層的表態傳遞出這樣的信息——民營銀行已漸行漸近。而民營銀行的發起、設立需要哪些制度安排?民營銀行的試點、興起又將給中國的銀行體系、實體經濟帶來什么改變?帶著這些問題,上證報記者在陸家嘴論壇期間專訪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紀志宏。他本人也于日前撰文建言,適時啟動民營銀行試點。
紀志宏表示,這幾年,無論是政府融資平臺的急劇膨脹和愈發嚴重的產能過剩,還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和融資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競爭同質化帶來的效率損失和結構性缺陷,反映了現有金融系統對多層次競爭性銀行體系培育的迫切需求。
民營銀行的設立,則意味著與現有金融機構不一樣的銀行開始出現,其治理模式、行為方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會促使金融機構競爭生態發生改變,激發金融機構競爭活力,產生鯰魚效應。
民間資本進入意在主導權
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誰占主導權,反映在治理機制上可能并不一樣。民間資本是準備去董事會說話的,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者
上證報:按照現行規定,村鎮銀行主發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為15%,也就是說民資可以持股85%,但往往還是發起銀行一家說了算。從概念上講,到底怎樣才能稱作民營銀行?
紀志宏:以村鎮銀行為例,目前爭論的焦點在于村鎮銀行主發起人的機構類型問題。按照現行規定,設立村鎮銀行必須由商業銀行主發起,且對其有最低持股比例的要求,輿論則呼吁放開主發起行制度,允許民間資本性質的民營企業主發起設立。但現行規定并沒有拒絕由民營或民間資本控股的商業銀行,如浙江臺州的泰隆銀行、臺州銀行等主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這一類村鎮銀行盡管數量很少,但在實質上可以視為民營性質的中小銀行。目前社會上更為關注的是由民間資本或民營企業主發起設立的中小型民營銀行。因此,撇開主發起人的機構類型,究竟什么是民營銀行,需要看哪種類型的資本最終起主導作用、實際擁有管理決策權。
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誰占主導權,反映在治理機制上可能并不一樣。比如說大銀行開辦一家村鎮銀行,或許就會復制母行的經營理念、風險控制、管理模式。民營銀行中,民間資本是準備去董事會說話的,需要擁有“用腳投票”之外的發言權,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者。這將推動治理模式形成新的業態,相對于只有一種資本結構,資本結構多樣化條件下的競爭可能更良性。
適時啟動民營銀行試點
只要制度設計得當,準入條件合理,日常運營監管得力,民營銀行試點可以做到風險可控
上證報:民營銀行的一個爭論點是準入門檻的設定。您認為合理的準入門檻應該從哪些角度評判?
紀志宏:民營銀行說了很多年,但是發展遲緩,這里邊有一個難點,就是準入門檻。與國有資本、外資相比,民營資本準入門檻較高。到底設多高是好的、是最有利于金融穩定的?事后更好評判,而在事前要設這個門檻不大容易。
從國際經驗看,盡管對設立銀行的發起人或股東的資質要求有所差異,但基本沒有要求必須是金融機構。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只要達到規定條件,如最低資本金額、股東人數、治理結構、高管任職資格、合規章程等,就允許組建相應類型的商業銀行。從監管角度講,準入限制并非風險防范的核心,準入限制應該在促進競爭和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同時準入政策一般不對某類股東作為發起人進行身份限制,不同股東發起機會均等。
上證報: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民營銀行“風險自擔”。您覺得在存款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建立起來前,民營銀行能開始試點嗎?
紀志宏:既然是試點,民營銀行開設的數量不會多,與存款保險制度、機構退出機制等沒有嚴格的先后次序,可以同步推進。
當然,存款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退出機制應盡快建立。例如存款保險制度工作已經籌備了多年,方案多次修正,應該說從技術層面講已較為完善。
至于說到風險,民營銀行并非風險更高。只要制度設計得當,準入條件合理,日常運營監管得力,民營銀行試點可以做到風險可控。而且,民營銀行在發展初期立足于本地,對當地的實際、貸款人經濟背景、家庭背景等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其實這種“地緣”因素對貸款人的約束更大。因此,在做好風險防控制度設計的同時,可以適時在國務院批準實施金融改革的試點地區,如上海、珠三角、浙江溫州、福建泉州等,以及部分條件具備的中西部地區開展民營銀行試點。
上證報:有一種聲音擔憂,較之國有銀行,民營銀行可能更容易引發關聯交易。您覺得從制度設計上,應該如何避免關聯交易?
紀志宏:關聯交易并非民營銀行獨有,國有銀行有沒有關聯交易?也有,規模曾經也很大。當然民營銀行跟國有銀行一樣,也有從事關聯交易的沖動,這一沖動源于資本的逐利性。我國過去有一些教訓,典型的例子就是德隆系的破產,其中一個重要的教訓是大股東通過不當關聯交易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或者通過控股地位強制關聯金融機構融資。
但是那個階段,我們已經走過來,對關聯交易的監管制度和監管技術已經建立起來。隨著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監管能力的加強和市場透明度日益提高,特別是征信體系不斷完善,對關聯交易的識別能力大幅度提高,輿論監督和公眾投資者等社會監督也在增強。這些年的事實也證明,我國的監管能有效控制關聯交易。此外,相對于大銀行,基于“地緣”特征的社區型中小民營銀行在日常經營中,信息的收集和甄別成本更低,信息更為充分和對稱,也更利于做好風險防控。
從監管角度講,民營銀行的關聯交易與國有銀行本質上是一樣的,監管起來不會有差別。而且經過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持續十多年的治理和改革,加之宏觀經濟穩定性的增強,現在民營企業家辦銀行的理念是把銀行做好,尋求正常回報,而不是當初僅僅希望通過關聯交易獲利。
推動金融競爭生態轉變
設立民營銀行意味著有些不一樣的銀行開始出現,其治理模式、行為方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會激發金融機構競爭活力,產生鯰魚效應
上證報: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探索民營資本發起設立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我理解這個提法較“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有所突破,您怎么看待?
紀志宏:按照這個思路理解非常好。不僅是金融業,民間資本進入許多受管制的行業都要有實質性突破,這需要思路上的轉變,也需要付諸行動。
設立民營銀行意味著有些不一樣的銀行開始出現,其治理模式、行為方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會促使金融機構競爭生態發生改變,激發金融機構競爭活力,產生鯰魚效應。
這幾年,無論是政府融資平臺的擴張和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還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競爭同質化帶來的效率損失和結構性缺陷,反映了現有金融系統對多層次競爭性銀行體系培育的迫切需求。
從另一個角度講,現有的銀行過于注重抵押擔保,而不是基于近距離的判斷,民營銀行的設立,可否走出一條不特別依賴抵押擔保而是更多地通過信用判斷來發放信貸的新路?值得期待。
上證報: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困擾了我國多年。民營銀行的設立對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有何幫助?
紀志宏:現在很多地方總在說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很大程度上和金融競爭不充分有關系。適當地增加金融供給,有利于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總體上我國大中型企業和城市金融服務中雙向選擇的競爭性關系基本形成。但某些地區面向小微和“三農”的基層金融服務供給仍明顯不足,利率也往往由資金供給方控制。
正因如此,國際上大型經濟體普遍擁有眾多小銀行,比如美國有七八千家銀行,這些小銀行天生不具備競爭大客戶的能力,專注“小微”是其不二選擇,小銀行易于和小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融資關系,從而形成相應的信息和交易成本優勢。
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出發點,試點民間資本主發起設立中小型、社區型民營銀行,調整金融供給結構,可以為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和“三農”提供必要的競爭型金融服務,從而促進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