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9 09:19:00 來源:北京日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手機變磚頭、金條成報紙、手機不翼而飛、電腦支離破碎……網購的爆炸式發展讓快遞行業成為了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前面對快遞物品“最高賠運費5倍”的保價規則,遭遇類似情況的消費者往往有苦說不出。今年3月1日,《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其中對于保價服務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不但要求快遞企業必須提供保價服務,對賠償的規定也不再限于運費的幾倍,而是執行“照保價金額賠償”的一比一賠付。
然而記者近日采訪申通、韻達、順豐、EMS、中通、匯通、宅急送等多家快遞公司發現,快遞企業對于保價不但有著最高保價額限制,而且沒有完全執行一比一賠付。更為關鍵的是快遞企業收取的保價費并未全部交給保險企業,多數被作為企業的“流動資金”在內部流轉。
多數快遞保價限額不過萬
“我這電腦1.5萬元買的,快遞公司有的只給保5千元,最多才給保1萬元,這我哪能答應。”日前,家住海淀的臧先生購買了一臺售價14800元的蘋果一體機,準備送給在老家開影樓的親戚。本想通過快遞寄回老家,但幾撥不同快遞公司的快遞員來到家里,新買的電腦愣是沒寄出去。問題出在保價上,臧先生幾次都已經填好了快遞單,但快遞員一看保價一欄上填的是1.5萬元,馬上變了臉,拒絕接單。快遞員紛紛表示,1.5萬元已經超出了公司能接受的保價最高限額,臧先生要么自己把保價額降下來,要么干脆別保價。
快遞公司的保價金額上限到底是多少?記者先后撥打了申通、韻達、順豐、EMS、中通、匯通、宅急送等多家國內知名快遞公司的服務電話,其中宅急送的保價上限只有5000元,匯通、中通、圓通、申通的普通快遞最高保價金額能到1萬元,EMS經濟快遞的保價金額最高,可以到達2萬元。
這些保價最高上限,在實際執行時還會再打上一個折扣。“其實一般保價高過3000元,我們接單時就會謹慎,物品堅固還好,要是手機、電腦、玉石這類的易碎品我們肯定不接。”匯通快遞的一名快遞員坦言。順豐的一名快遞員也表示,快遞保價超過5000元以上的,用戶就要在“損毀不保”一欄簽字。客戶一旦簽字,快遞丟了,快遞公司可以賠,但若是損壞了,快遞公司并不負責。
保價費多數在企業內部流轉
偌大的快遞企業為何在“保價”一事上如此小肚雞腸?記者采訪發現,與國外快遞企業將保價業務交給專業的保險公司不同,多數國內快遞企業并沒有主動向保險公司購買貨運險,消費者的保價費只是在快遞企業內部流轉。
“向保險企業購買貨運險其實并不劃算,還沒有自己保價方便。”一家大型民營快遞企業的負責人透露,快遞企業與保險公司簽署協議時,保險公司都會要求每年必須有一定額度的盈利,對免保品類、運輸、分揀工作也有細致約束,這讓只掙個“辛苦錢”的快遞企業利潤降得更低,也增加了運營成本。
該位負責人表示,現在國內的快遞企業都是“自負盈虧”,根據保價費率向客戶收取一定的費用后,便會設立自己的“基金”,如果貨品出現丟失、損毀的情況,就從“基金”里拿錢進行賠償。設立保價上限則是因為,快遞企業很難對郵寄的物品進行準確估價,“拿個花瓶就可以聲稱是古玩,是份文件就能說是商業機密,怎么賠?”
然而這一說法在業內人士看來卻只說出了部分原因。“其實保價費在快遞公司里單獨管理的只是少數,大部分都成了企業的流動資金。”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快遞企業并不是完全不買貨運險,一般都會根據貨品的丟失、損壞率在部分地區投保,而剩下保費則作為現金流成為了快遞企業的運轉經費。如此一來,一旦出現賠付情況,快遞企業必須“自掏腰包”,自然要設立一定的保價限額。
專家觀點
高端快遞服務應成為發展重點
“其實高端的、個性化的快遞服務不應成為企業的負擔,反而應該是國內快遞企業發展的重點。”北京工商大學商業專家洪濤表示,雖然目前國內快遞行業已是“充分競爭”,但依舊處于粗放發展狀態,普通快遞雖然不用保價,但毛利率也不高。相對而言,高保價的郵件則有著更大的利潤空間。
“15元的淘寶件和幾萬元的專業快遞對快遞企業來說是兩個概念。”洪濤認為,快遞企業不應因眼前利益而排斥高保價快遞,后者不但可以帶來高利潤,還能促進快遞企業配送流程的標準化,主動抑制野蠻分揀等問題,促進企業發展。“未來高保價的快遞一定越來越多,快遞企業應該早作準備,而不是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