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9 09:17: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銀監會日前發文,強調各銀行不得新增融資平臺貸款規模。專家表示,隨著平臺貸集中到期壓力加大,監管層再次對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敲響警鐘,并對地方探索新興融資手段持審慎態度。
平臺貸一直都是監管層防范風險的重點領域之一,銀監會已連續3年下發文件對其進行規范。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規模為9.3萬億元,兩年只增長了2%,總量規模得到了控制。
與此同時,各家商業銀行也按照監管要求,不斷收縮平臺貸款規模。2012年年報顯示,中行去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同比減少23億元,農行同比減少48億元,交行平臺貸占各項貸款余額比例為8.49%;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平安銀行去年平臺貸占比為5.43%,且目前無不良貸款。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4年3年內有35%的平臺貸款會集中到期,地方政府平臺仍處于償債高峰期,償付情況尚待觀察。
而早在本輪新型城鎮投資大幕開啟之初,不少業內人士就曾表示,不排除部分地方政府借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通過融資平臺來吸納資金,造成地方投資大幅攀升甚至“過熱”現象。
最新公布的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2.76萬億元,同比多增2949億元,顯示出旺盛的市場融資需求。建行首席財務官曾儉華也證實,該行1月信貸增長較猛,3月以來更是貸款需求旺盛,目前不少客戶貸款需求難以滿足。
“銀行貸款依然是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資金來源,雖然目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總體質量良好,但中長期銀行資產質量風險因素仍然存在。”郭田勇說。
標普報告指出,未來幾年中國部分地方政府的債務狀況風險依然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對地方平臺貸款實行較為嚴格控制的背景下,各地融資平臺正在全力尋求新興融資渠道。而這也吸引不少銀行探索與地方的創新融資手段。
農行行長張云表示,在城鎮化進程中,已經有地方政府探索發債等多種新型融資手段,銀行不需要遵循之前主要依靠貸款的投資模式,可以考慮購買債券等多種方式支持城鎮化發展。
此次新規明確要全口徑管理融資平臺,要求“各銀行和各級監管機構均要建立包括銀行貸款、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信托計劃、理財產品等在內的全口徑融資平臺負債統計制度”。
業內人士認為,銀監會此舉有意把表外負債納入表內,一方面是方便監管,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監管層對目前出現的一些地方融資方式持審慎態度。
中信證券銀行業相關分析師認為,近年來,銀行通過理財資金等方式間接持有城投債,風險集中滯留在銀行系統內部。此次監管層將理財產品等全部納入、實行全口徑管理,將平臺貸風險管控重點從表內擴展到表外,有利于風險全面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