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8 08:46:00 來源:中國經營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中國的金融改革已經箭在弦上,勢在必行。
目前,在我國的經濟和金融發展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而我國政府推出政策的力度,在其他的經濟體里面也是很難實現的,這是明顯的優勢。
對于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而言,2013年將可能是第二次改革浪潮的元年,這正好也是新一屆政府執政的開始,其實早在十八大之前,在新一屆政府接班之前,金融行業的改革就已經悄然起航。
2012年3月在溫州啟動設立了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廣東珠三角也有綜合金融改革總體方案,包括資產證券化以及土地方面一些新的舉措。
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新三板,前幾個星期北京的新三板正式啟動,上海和全國各地都有場外市場新的發展。
而金融改革也與資產管理密切相關。可以預見的是,金融市場在今年6月新的基金法開始實施后將變得更加開放,民營基金公司能夠參與,公募基金也能夠和證券公司的專戶理財方面合作,同時,只要有一定的資產規模都可以直接做公募,而金融領域的多元化也必將為未來中小企業的融資帶來更多的機遇。
現有金融體系已無法滿足需要
2012年,為什么業界對金融改革會有這么高的改革呼聲?為什么會如此迫切?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的金融體系已無法滿足我國的經濟現在所面臨的復雜情況,我國金融體系的變革已經迫在眉睫。
例如,就像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交通體系不能夠滿足當時所進行的貿易以及生產的需求一樣,造成了雙反的不對稱,也拖了經濟的后腿,而金融體系與交通體系差不多,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的,但它移動的不是貨物或者是人,它移動的是資金,一個值得重視的現實是,現在這個體系已開始在拖經濟的后腿。
尤其像溫州和廣東這樣主要是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漲、美元下跌等因素已讓這種模式日漸窮途末路,改變是必須的,而一個合適的自由的金融市場則是這些地區經濟轉型的基礎。
現在中國制造雖然已經席卷全球,但長期來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已很難再進一步往前推進,過去二三十年,我國每年有20%左右的出口增長,但今后,這種機遇、這種市場已經不存在,如不改變,則輝煌難現。
目前,中國的金融體系主要還是以銀行貸款為主,但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模式已成為強弩之末,即使是現在私募基金、影子銀行、理財產品、信托公司這些業務都已充分發展,說到底,這些公司其實都在為銀行打工。
在表面風光之下,金融行業的很多民營公司生存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的管理不是一種對沖基金模式的管理,而是拿一個百分比的管理費,而這個管理費很大程度還要返還給銀行,所以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自己獨立的商業模式,所有的牌都握在銀行手里,銀行體系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掌握了絕大多數的金融資源,而這個問題已經愈發嚴重,這也成為金融改革的一種阻力。
改革重點是放松管制
目前,我國金融改革的重點是放松管制,讓中小企業擴大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渠道。
這也需要發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資產證券化,增加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和融資媒介,包括眾多私募。
過去二三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由出口帶動,而后又有一系列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拉動,有出口有投資,三駕馬車中有兩駕馬車帶動,經濟因此得以繼續增長。但如今變化的是,出口市場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還是日本,或者是東南亞的市場基本上都已飽和,因此將來每年難以有超過5%的增長,業界預期只會在 3%~5%之間。
現在,中國的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已非常接近發達國家,長江三角洲、還有廣州附近的珠三角等地的基礎設施已經比國外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還要好。今后,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大的空間,因為我國西部地區還有一些二三線城市對基礎設施有需求。但現在中國的經濟重心還是在沿海地區,若沿海地區兩駕馬車跑不動了,西部建設(002302)也難以拉動整體,因此必須要盡快轉型。
不過,經濟轉型也面臨成本高、風險大等難題。
比如,溫州一些出口型企業,過去鞋子、服裝等主要出口到歐洲,但現在歐洲的市場飽和了,競爭激烈,銷量也隨之下降,所以很多企業的重心開始轉移到國內市場,這就需重新設計,重新進行市場開拓,需要很大投入,也有很大風險。不管是宏觀、行業、企業等層面,每次轉型都需要有投入,這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也就自然涉及到了融資的問題。
所以轉型的時候,需要兩樣事情,即充足的資金投入和適當的管理風險,中國現在所面臨的情況就是需要政府對企業的融資進行支持,它的基礎就是需要一個完整的金融市場。
在金融學原理中,有一個概念就是完整金融市場,所謂的完整金融市場就是為將來任何一種可能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狀態,都可以有一個金融產品能夠讓你規避這個風險。
我們呼吁建立一個成熟完整的金融市場,并不是說需要金融機構的數量眾多,而是需要層次化,而非同質化。完整金融市場要求它的融資渠道非常豐富,投資的工具和選擇也很豐富。所以我國的金融市場與歐美等成熟市場之間有著相當的差距,我國的中小企業往往遇到的問題也要比他們要多出幾倍。
近期,很多浙江的企業家告訴我,現在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投資難、融資難,而這個問題的癥結其實還是因為我國現在的金融體系不能滿足要求。事實上,國際資本市場很多的產品,都是在有需求的時候成長起來的,現在需求很旺,但市場卻是封閉的,中小企業融資難需要政府給市場一個相對自由、滿足民間資本進入需求的一種開放的制度。
大膽開放民間金融組織
目前,政府急需要做的就是,盡快建立合理的市場準入制度,促進競爭,保持監管。
我國需要建立一個高效、完善的資本市場,而僅靠國營是無法完成的,世界上尚無國有資本主導成功建立金融體系的先例。
而加大在金融制度領域的創新則是重點。
近年來,場外市場、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等方面的發展勢頭良好,而現在就是需要政府進一步出臺一些支持民營銀行方面政策的時候,應讓民間資本來經營銀行,讓更多的民間資本來辦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在場外市場,交易所其實也可以讓民間資本來辦。
此外,大膽地開放民間金融組織也是必要的,現在中國金融改革最大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在于政府方面,而今,政府把資源拿在手上不愿意開放,國資壟斷,但如果只開放給國企,中國經濟轉型必將失敗。
從種種跡象來看,新一屆的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所以,金融體制改革已經在推進階段,但速度仍然較為緩慢,并不令人滿意,目前,政府仍需盡快出臺相關法律細則,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然后進行嚴格、公平的監管。(吳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