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7 08:13:0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繼銀監會為銀行理財業務正名,明確銀行理財產品不屬于影子銀行之后,新一輪的監管風暴也隨之來臨。
按照銀監會1月14日在年度工作會議上的定調,今年監管層的工作重點將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規范和整頓,監管從理財產品的設計、銷售及資金投向,以降低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
一位業內人士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銀行理財產品背后隱藏的風險來自于信息的不對稱,為加強監管和風險控制,銀監會可能會要求銀行將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進一步公開,理財產品內部運作的“黑匣子”有望打開。
監管風暴悄然來襲
2012年年末,銀監會一直強調將在今年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然而,銀行理財產品究竟是否屬于影子銀行范疇,業內一直存在爭議。
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去年年底,銀監會對銀行理財產品及影子銀行的相關信息展開調研,歸納了多方的意見。盡管意見并不完全同意,但最終銀監會還是將銀行理財產品排除在了影子銀行的范疇之外。
據媒體報道,當時銀監會內部已向國務院報告,稱銀行理財產品不屬于“影子銀行”,因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很清楚,信息披露也在逐步完善。具體的規模和投向監管層都很清楚,只是外界看不到。
“銀監會今年的工作將對影子銀行展開治理,而將銀行理財產品排除在影子銀行之外后,銀監會會加強監管,防止風險事故的發生。”一位接近銀監會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表明銀行理財產品雖然已經被正名,但其中的風險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該人士還稱,監管層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目前主要是加強信息的掌握。按照銀監會的口徑,將嚴格監管理財產品設計、銷售和資金投向,也就是要對銀行理財產品各個環節的監管工作進行細化,便于一旦有事能有更快的反應。
此外,銀監會同時還強調了銀行嚴禁未經授權銷售產品,嚴禁銷售私募股權基金產品,嚴禁誤導消費者購買,實行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分賬經營、分類管理等。
其實,銀監會的態度與近期頻頻發生的一系列銀行理財產品事件密不可分。此后,銀監會還要求銀行對相關產品展開自查。
目前,各家商業銀行自查結果已經上交銀監會,但總的結果監管層并未向外界透露。從銀監會今年工作重點看,此時明確表態顯示了監管層對今年進行行業規范的決心。
按照銀監會的最新監管要求,銀行理財分為保本和非保本兩種,保本理財主要投資于貨幣市場,納入銀行表內統計,計提相應撥備;非保本理財則放在表外,遵循“買者自負,賣者有責”原則。
“對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分賬經營、分類管理的做法說明了監管層將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監管,而不是泛泛地落腳在數據上。”一家國有大行人士稱。
未來可能打開“黑匣子”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異常火爆,但是外界對其認知卻非常有限。
據了解,監管層目前對銀行理財產品信息的掌握,也僅限于銀行定期報送的理財產品運行情況報告,及通過央行的社會融資總量的統計口徑。
“幾乎沒有銀行愿意主動打開這個"黑匣子",這里面涉及到商業機密。”一家外資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每家銀行理財產品的團隊和設計就是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非常重要。但是,這些信息的復制非常容易,銀行一般不會對外界公布。
據記者了解,通常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公布的信息僅限于投資范圍、風險程度、收益率等幾項,但內部的運作情況外界卻極少知道。
一家券商分析師稱,各家銀行的理財能力不同,而現在的研究只是通過銀行發行的數量、風格、風險敞口及收益來推斷其理財能力,內部的信息很難真實地了解。
此次,銀監會明確表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將涉及產品的設計、銷售及資金投向,這也就意味著銀行需要披露,而理財產品也將變得更加透明。
“不論是中資行還是外資行,從銀行的立場來看,肯定不愿意公開理財產品的具體信息,尤其是產品設計和具體投向等核心內容。”上述國有大行人士稱,“銀行理財產品數量這么龐大,要每一款產品的信息都非常透明地公開,難度還是很大的。”(楊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