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31 10:05:00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銀行理財產品憑借其低風險、高收益的特性贏得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但是2012年度,受資本市場低迷、《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正式實施、降息、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等因素影響,今年的理財產品并未出現大家所預期的高收益;而“掛鉤型”產品的投向,則決定了產品的投資收益。
今年整體收益率降低
社科院發布《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13)》(金融藍皮書)預計,2012年全年的發售量將不低于3萬款,募集資金規模流量不低于20萬億元;2011年時,共有94家商業銀行發售銀行理財產品20270款,募集資金規模流量不低于16萬億元。從2012年前三季度來看,發售銀行理財產品23858款,就已經遠超了2011年的發行總量。
贏了數量卻輸了質量。記者發現,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低于去年,2011年度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在6%左右,而今年大都在4%~5%,尤其隨著銀監會下發鼓勵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等規定,銀信理財產品都比較暢銷的背景下,但這些并沒有挽回理財產品低收益的殘局。目前銀信產品平均收益率達到4.47%。
而從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期限來看,據記者統計,2012年短期理財產品依然是熱銷的主力,特別是三個月內產品比去年大幅增加。在2011年度時,熱銷的“前三甲”主要集中在半年以內短期產品,其中發售的1~3個月產品和一個月以內產品占比幾乎均等,分別為35.86%和32.09%,3~6個月產品占了20.27%;而2012年度,熱銷的“前三甲”主力則主要集中在1年以內期限的產品,其中1~3個月產品相比大幅提高,占比高達60.04%,其次是3~6個月產品占比21.79%,6~12個月產品占比10.07%。
而從年化收益來看,今年也主要集中在年化收益率為3%~5%的產品中,占比高達68.29%(見附圖)。“此類短期產品,主要是為了保證流動性,保證客戶產品能更好地銜接上,而且多為結構性理財產品。”銀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
掛鉤產品取向決定了投資收益
從理財產品獲益途徑來看,主要是購買各種貨幣市場產品,如銀行間票據和信貸類產品,這些債券、票據的收益為投資者帶來資金的增值。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債指數、企債指數直線上揚,國債銷售也異常火爆,公司債和企業債發行也均創了歷史新高。
從到期獲益最高的理財產品來看,主要還是一些“掛鉤型”產品。據記者了解,這些掛鉤型理財產品能夠獲得的收益,并不一定直接取決于所投向的市場,而是與產品預先設定的掛鉤前提條件相關。從目前到期收益較高的產品來看,主要集中在信托、債券、保本型指數基金、抗通脹金屬保本投資產品上。其中,獲得收益較高的有光大銀行推出的“陽光理財A+計劃2012年第四期產品”,實際收益13.5%;東莞銀行發行的“2010年‘玉蘭理財’價值成長系列之債券3號理財產品(次級)”,實現了11.24%年化收益。還有東亞銀行發行的兩款保本固定型產品,“2010年‘牛熊增盈’高增長區域指數型基金保本投資產品”,年化收益率達到10.50%;其余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的理財產品也比比皆是。
此外,在外幣貨幣體系中,整體年化收益率較高的主要集中在澳元理財產品中。其中民生銀行發行的兩款“非凡資產管理(外匯增利型)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達到8.25%、7.70%。而招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行的多款澳元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均在6%以上。中恒銀行客戶經理就介紹道:“公司收益最高的就是這些掛鉤產品,其中H股及港股基金等收益最為可觀”。
順應市場 選擇適宜的投資品種
從未來投向來看,記者請教了江山財富理財中心總經理羅杰,據他介紹:“順應市場投向,可關注三類:1,證券類,目前大盤在2200點左右,可長期配置一些股票。2,建議關注低風險信托類理財產品,尤其是標桿型人物王亞偉復出成立私募基金公司,以及首只產品“外貿信托”20億元的成功募資后,這都對市場起到風向標作用。可關注如基建類信托,優質工商企業貸款類信托等。3,企業債,其除了受政策鼓勵外,收益一般也在5%~7%,其信息透明度相對較高,自然受到市場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