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1 09:35: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銀監會近日要求各銀行業機構全面排查代理銷售第三方產品的業務,業內風聲頗緊。然而,這股緊張情緒似乎并未大規模延伸到市場。昨日,記者從上海各大商業銀行營業部了解到,購買理財產品的人數并未大幅下降,安全防范意識仍然較弱。大多數投資者表示,對國有商業銀行發行的代銷產品比較放心,追求高預期收益率是購買產品的源動力。
自華夏銀行曝出前員工私售理財產品的丑聞后,銀行理財市場風波不斷。某些銀行員工利用職務之便,借銀行的名義和平臺私售第三方理財產品。這類“私單”業務風險極大,或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
不過,一些投資者對近期沸沸揚揚的私單丑聞,并不了解。即使略微知曉這些事件的投資者也表示,他們看過類似報道,但并未深究其中的原委,認為這純屬行業個案,并且多由投資者自身的疏忽引起。他們認為,銀行理財經理的行為是由銀行授權,代表著銀行的信譽,銀行不會因為小額利潤欺騙投資者。
“我相信銀行理財經理應該沒那么大的膽子,如果連國有和上市商業銀行都不能相信,整個金融體系的誠信也就瓦解了。這類私單業務可能只出現在一些未上市的中小銀行、城商行或者農商行當中,只要我不去那些機構購買,應該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一位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向記者表示。
在記者走訪的銀行中,多位投資者透露出這樣的想法。他們稱,因為銀行不會欺騙消費者,所以不會對理財師推薦的產品做任何心理設防。但是,很多投資者在選購產品時,對第三方理財產品和銀行自主研發產品的概念并不清晰。他們認為只要是銀行銷售的,都屬銀行自主發行,不存在安全隱患。
“就算不能獲得最高收益率,但起碼有保底收益,不會虧本,還比銀行定期存款獲利多。”多數投資者表示,目前股市低迷,物價飛漲,一些短期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吸引力較強。以后仍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對目前的股市暫持觀望態度。
目前,多數營業廳的理財銷售人員也稱,自己的銀行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而近期前來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人數,也未出現明顯下降。不過,業內人士指出,行業中的私單情況難以完全避免,建議投資者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以免遭受兌付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