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8 08:15: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信用卡刷卡手續費下調已令不少中資銀行相關利潤大幅縮水,市場稱該業務進入微利時代。而就在這一“壞時機”,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卻在借機提速。
結束與浦發聯名發卡后的花旗(中國)于去年9月首次獨立發卡,并將于今年繼續擴充其直銷團隊。近日,南商(中國)也發出首批信用卡。加上2008年就推出人民幣信用卡的東亞(中國),內地獨立發卡的外資銀行已“花開三朵”。
尚未獨立發卡的外資大行匯豐(中國)和渣打(中國)也表示如果時機成熟,會考慮該項業務。渣打表示此項業務“已在研究準備中”。
可是,市場不免擔憂:外資銀行是否在賠錢賺吆喝?中資銀行業務獨大,外資銀行空間何在?
差異化客戶定位、依托母行優勢、個金業務打“組合拳”是《第一財經日報》在采訪各家外資銀行時最常聽到的策略。
花旗中國信用卡和無擔保貸款業務總監邱豐凱向本報分析,國內信用卡市場有循環、起落,但從未飽和。雖然不便透露利潤數據,但邱豐凱稱,經營9個月來該行信用卡多項業務指標“均超預期”,而他的“預期”,參考的是行業平均水平。
“過去10年間,市場的年均減卡率約10%,新開卡占比超20%,即中國信用卡市場每年客戶銷卡3000多萬張,新開卡7000多萬張,說明客戶始終在做選擇,外資銀行有機會。”邱豐凱稱,“我們在中國信用卡發展的第二個10年加入市場,做的就是差異化競爭。”
外資銀行信用卡客戶定位高端是業內共識,但直接定位中小企業尚屬首創。而這是南商(中國)首批信用卡打出的“差異牌”。
“中小企業客戶在國內信用卡市場還沒能得到重視。”南商(中國)副總裁楊海琴告訴本報,該行信用卡主打高端人群和小微企業,為了搶灘后者客戶,該行優化信貸審批功能,并開發一項小微企業跨境指定商戶、指定時間支付模式。除了手持“差異牌”,在此次費率調降中,外資銀行的優勢還在于“輕裝上陣”。中資銀行業務盤子大,費率收入縮水造成部分銀行在給客戶的“權益”上也相應縮水,以縮減經營成本。邱豐凱表示,花旗剛剛進入中國信用卡市場,沒有歷史業績包袱,因此策略穩定,甚至會因欲打開市場而多給“權益”。
在行業業務彎道上,外資銀行反而開足馬力。
支撐這一馬力的是外資銀行另一件“秘密武器”:產品財務模型(PPM)。相對而言,部分中資銀行的定價模型還不夠完善。邱豐凱介紹,花旗全球采用同一套信用卡產品財務模型,各地輸入定價和成本變量依據本地特點而不同。該模型有助于控制成本回報比例,也利于產品“權益”設計長期維持穩定,換取市場信賴。
此外,經營人民幣信用卡時間最長的東亞銀行已在暗中發力以“消費金融”帶動的信用卡業務。該行個人銀行部某高層人士近日告訴本報,市場上原有粗放式靠拉升發卡量的經營模式已經逐漸碰壁,較早轉變發展模式的銀行已經開始了“以創新產品帶動”卡業務。東亞銀行正在開拓信用卡的消費金融功能。
(夏心愉 本報記者王佳婧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