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4 09:0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今年5月,中國石油在昆明安寧的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遭到民眾的反對。其中人們反應最強烈的,是這個煉油廠將生產PX。
這不是PX項目第一次遭到抵制。2007年6月廈門PX項目、2011年8月大連PX項目,以及2012年10月寧波PX項目都在公眾抗議聲中停擺。
PX項目究竟是什么?這個在全球蓬勃發展的新材料項目,緣何在中國就成了“過街老鼠”?讓我們揭開PX的神秘面紗。
PX究竟是什么——
根據國際標準,PX不算危險化學品,與我們喝的咖啡同屬“可能致癌物”
人們反對PX項目,甚至談PX色變的根本原因,是認為PX項目不但造成環境的污染,而且PX本身還具有很強的致癌性,嚴重危及人的健康。
其實PX沒那么“邪乎”!曾經長期從事PX生產的現任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解釋,PX是para-xylene的縮寫,中文學名“對二甲苯”,是一種液態存在、無色透明、氣味芬芳的芳烴類化合物,嘗起來甚至有點甜。
根據《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簽制度》和《危險化學品名錄》,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很多國家,PX不算危險化學品。資料顯示,無論是危險標記、健康危害性、毒理學資料,還是在職業災害防護等標準下,PX都不屬高危高毒產品。在歐盟,PX也僅被列為有害品。
一項看起來溫和的化工原料,我們為什么會如此害怕呢?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PX中的“苯”。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認定,苯屬于一類致癌化學物質。一類致癌物的含義是,對人類致癌性證據充分。
但是,IARC對PX的認定確在五個梯度分類中的第三類——可能致癌。該機構可能致癌的含義是對人類致癌性的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并不充分;或者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IARC對化學物質引起人類癌癥危險性評價是目前公認的權威性資料。有趣的是,在其五類致癌物明細中,1991年赫然出現“咖啡”的名字,與我們“深惡痛絕的”PX同屬第三類。
雖然缺少人體致癌性的證據,但石油和化工規劃院院長顧宗勤也坦言,這并不表明PX完全無毒,它的特點是四個字,低毒易燃。有關醫學資料也顯示,人體吸收過量的PX,會對眼部以及上呼吸道造成刺激。長時間接觸PX,也可能導致頭痛、煩躁、抑郁、失眠、疲勞等癥狀,嚴重者,可以造成短期記憶障礙。美國的一個實驗表明,PX會對胎兒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專家建議孕婦或者哺乳期婦女盡量減少接觸PX,就像她們應盡量減少接觸酒精、煙草和其他藥物一樣。
說到低毒,有關研究毒性的專家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專業知識,學術上界定一種物質的毒性,通常采用半數致死劑量來描述。實驗證明,大鼠口服食鹽的半數致死量是3000mg/kg,PX為3523mg/kg,酒精為7060mg/kg。三者半數致死劑量簡單的表述就是:食鹽<PX<酒精。
嚴謹的科學實驗和權威機構得出的PX是低毒化學物質的結論,顯然沒有被更多的中國民眾接受。“由于種種誤解,導致不少人把PX項目當成了洪水猛獸。”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潤生說。
PX能夠做什么——
PX解決了自然纖維與糧食爭地的問題,也是提高汽油品質的必需品
然而,PX項目不僅不是洪水猛獸,而且,就像現代社會離不開汽油一樣,我們也離不開PX,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李潤生說,作為基礎化工產品,PX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目前全球生產的3000多萬噸PX,絕大部分都成為聚酯纖維的原料。大量的聚酯纖維被加工成服裝,不僅滿足全球60多億人口的穿衣問題,還滿足了人們對服裝色彩、光澤、褶皺、薄厚、透明度等更多的要求。
在某種意義上,PX解決了自然纖維與糧食爭地的問題。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耕地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每萬噸合成纖維大約相當于7萬畝耕地所產的自然紡織纖維。2012年,我國生產合成纖維約2800萬噸。如果生產同等數量的自然纖維,則需要耕地近2億畝。
PX不僅與人們的衣著有關,它也是可以直接入口之物,比如藥物膠囊,PX就是原料之一。礦泉水瓶等包裝材料的主要原料,也是PX。
PX和人們的住也緊密相關。它是很多建筑材料的原料,也可以用來生產油漆溶劑。隨著技術的進步,PX的下游產品PET,正在越來越多地取代鋁、玻璃、陶瓷和紙張,應用于電器電子、汽車及機械制造行業。
中國正在進入汽車社會,而汽油中5%左右的成分是PX。PX不但是汽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產高品質汽油的必需品。
我國許多城市現在飽受PM2.5之苦。減少城市霧霾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加快汽油質量的升級,降低汽油中的硫含量、提高汽油中的辛烷值。從目前技術而言,提高汽油辛烷值最好、最環保的辦法,就是加入芳烴。若不考慮毒性、致癌性,苯是首選。現在,PX成為最優選擇。有專家預測,未來汽油中PX的含量,將占比更多。
鑒于PX的應用十分廣泛,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對PX的需求量逐漸猛增。
回顧歷史,中國的PX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2000年以前,發展比較緩慢,但供需關系相對平衡,2000年國內自給率為88%;2000年到2010年,中國PX項目迅速發展,生產能力一躍成為世界第一;2010年至今,國內市場需求持續走高,而PX建設卻步伐放緩,產能開始無法滿足需求。
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對PX的實際需求為1385萬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PX消費國,占全球消費量的32%,但中國PX總產能僅為880萬噸,自給率只有63%。
中石化煉化工程公司副董事長張克華指出,最近若干年,國內PX產能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擴張,2011年擴展了100萬噸,2012年擴產了290萬噸,還是不能滿足當前國內的需求。
有專家預計,如果停建或者緩建現在的PX項目,預計到2015年國內PX自給率將降至50%以下。
原料受制于人,導致了化纖產業鏈的利潤整體前移,更多地向PX環節聚集。換言之,海外原料供應商獲得了更多的利益,而民族制造業備受擠壓。張克華指出,日本、韓國等向中國出口PX產品,較國產材料價格都要高出很多。凡是和PX有關的產品價格都會傳遞到終端環節,最終還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外國人為何不怕PX——
在日韓和新加坡等國家,由于成熟而嚴格的環境風險管控使PX項目與居民區近在咫尺
就在國內PX建設項目放緩,有的甚至被永久取消之時,日本、韓國的PX項目卻搞得如火如荼,成為中國的主要進口國。
韓國是亞洲最大的PX生產國,年產能為584萬噸左右,出口量近150萬噸。S-OIL是韓國三家最重要的石化企業之一,其每年生產的170萬噸PX,有70萬噸出口到中國。去年,該公司在蔚山建設的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的PX裝置已經正式投產,其產能相當于每年為全球提供32億套服裝。
日本作為另一個PX生產大國,年產能超過400萬噸,有半數出口國外。去年11月,日本JX能源公司與韓國SK合作建立大規模PX生產工廠,預計投產后該工廠年產量將達到100萬噸。
新加坡則把PX作為本國的支柱產業之一,不斷加大發展力度。靠填海造陸而成的新加坡裕廊化工區,是亞洲目前最大的石化生產和物流基地,也是全球第三大的石油煉制基地。2012年,這里又引進一個年產80萬噸的PX項目。
中國的PX反對者,不少都主張PX項目距離居民區至少要100公里,并稱這是國際標準或國際規定。但在新加坡,PX裝置與居民區僅有900米距離。在美國休斯敦,PX裝置距離城區為1.2公里。在世界很多國家,PX項目距離居民區都不是很遠。日本橫濱NPRC煉廠35萬噸/年PX裝置,與居民區僅隔一條高速公路。
這些國外的PX項目能與公眾和諧共處,主要得益于成熟而嚴格的環境風險管控制度。
國外化工企業均不惜投入重金,確保最大限度地消除PX生產的負面影響。比如韓國三星道達爾公司制定了高于政府規定6倍的安全管理標準:在電路、水路上均采用雙重冗余設置;對有害氣體采取強化10倍的處理方式;請第三方公司檢測排放的氣體,使數據更具有公信力;對新員工每年進行8次安全培訓,老員工每年有1—2次安全演練;每個廠區都有自己的消防隊伍;對于雷擊、海嘯等自然災害都有預案。
同時,生產PX的企業也盡可能做到信息透明,消除民眾的不安全感。在韓國,民眾可以隨時通過企業的主頁查看安全生產信息。在新加坡,政府還擔當起與社區和居民溝通的重任。
更重要的是,PX項目屬于基礎性化工項目,對PX項目環境損害風險作出控制,已經是目前全球化工業里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我們沒有把PX項目當成很危險的東西。”日本JX能源公司社會環境安全部副部長石井俊昭表示,PX的安全管理相對于石化產業鏈的其他產品而言,沒有什么特殊性。
PX在國外是尋常的化工產品,在國內也可以像汽柴油一樣,成為普通的化工產品。曾經在PX生產車間工作過多年的現任中石化海南煉化公司總經理王玉冰說,中國現有的PX裝置,尤其是近年發展的PX項目,總體上都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大型裝置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也在大幅提升。更可喜的是,近年來我國在PX生產的核心技術上也有所突破,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后第三個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因此我國在PX生產上完全可以達到國外的水準,實現安全無害生產。
事實告訴我們,PX項目或者其他重化工項目不是建不建的問題,而是怎么建和怎樣運營的問題。依靠科技和管理,重化工項目也可以建成為環境友好型企業。比如中石化茂名石化公司所在地的茂名市,空氣質量不僅沒有因為巨大的石化項目而破壞,反而一直保持在一級,是全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再比如位于北部灣的中國石油廣西石化,投產近3年,環境學家最擔心的附近對水質要求極高的白海豚種群數量不僅沒有減少還有所增加。
中國需要PX是事實。居民因為不充分了解PX、不相信PX項目能管理好而反對PX,也是事實。這些頻繁發生的“PX之爭”,為政府、企業和民眾理性探索中國式重化工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其中的首要問題是,政府、企業怎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邀請民眾參與到PX的建設和管理中。
怎么建怎么管才是關鍵(各抒己見)
蕭 然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24日 19 版)
前一段,對于PX、大煉油等重化工項目,許多地方有點談虎色變。而且,一旦民眾激烈反對,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先下馬再說。更有一些地方甚至信誓旦旦地保證,今后絕對不會再上這些項目。
這里就出現一個大問題,如果各地都不上重化工項目,能行嗎?
身處現代社會,我們已經沒有退回到中世紀那種田園牧歌式生活方式的可能,雖然那種生活看起來似乎很誘人。也許有人會說:退回去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我們都穿棉制品、用木制品,不是更綠色環保嗎?
這樣的觀點看起來挺有道理,其實經不起推敲。沒有石化產品的中世紀全球人口才多少?而現在是70億,很快就會達到100億。如果70億人的衣食住行都靠動植物解決,可能地球早已變成荒漠,不少人甚至會凍餓而死。
所以,就是在改革開放前我們國民經濟非常困難的時期,為了解決當時7億人的穿衣問題,國家還咬牙上了些乙烯等重化工項目。記得當時的領導人曾感慨,如果能多建幾個燕山石化這樣的大乙烯項目(其實當時的規模和現在根本無法相比),中國人民買衣服就可以不用布票了。
作為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重化工項目既然是非建不可,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建在哪里。尷尬的是,PX等重化工項目有點像過去的公共廁所,即使大家都需要,但也沒有誰愿意它建在自家門口。于是這就形成一種怪現象,往往哪里人多,哪里反對聲音大。
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中國地方大,干嗎不建到戈壁沙漠沒有人煙的地方去?問題是這些項目的建設需要一個重要資源——水,而中國人口少的地區,水資源一定匱乏。比如廣大西部地區,老百姓吃水都困難,怎么還有多余的水支撐這些項目呢?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外行人不理解,干嗎要在大連、廈門這么好的沿海地區建重化工項目的原因,實在是迫不得已而為之,而且也是國際慣例。
需要建,又要在有水資源的地區建,那么最后的問題就是怎么建。在今天,這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操作思路問題,是一個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問題。一方面,項目建設選址要盡可能遠離居民區,建設標準一定要安全可靠;一方面更要信息公開透明,要充分溝通解釋,虛心傾聽群眾意見,認真回應群眾關切。通過充分的解釋溝通和科普宣傳,讓群眾了解我們今天的技術可以解決石化項目的污染問題,以求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事實證明,建設者越是不回避矛盾、與群眾的溝通越是充分,越容易獲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廣西欽州的一位地方領導曾經告訴筆者,由于事先和群眾溝通得好,中石油前些年建設的一個大型石化項目群眾非常理解和支持,就是一般大項目最容易出矛盾的拆遷工作也進行的超乎想象的順利,當地老百姓甚至比著誰先搬遷。可見,不能一有糾紛就怪罪群眾的覺悟低,其實很多矛盾的形成和我們簡單粗放的工作方法不無關系。
高標準建設之后就是高質量運行。要做到讓所有高標準建設的環保設備真正不折不扣地發揮效用,一方面要求石化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意識,特別是在下游產品競爭激烈的時候,不能唯利是圖,為了壓縮成本而降低環保標準。另一方面,政府和全社會的認真監督更是必不可少。只有做到讓這些企業時刻處于政府和社會的監督之下,污染這只老虎才能真正關到籠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