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0 08:40:00 來源:山東商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新白領標準》出現之后,引發了網友們的熱切討論。其中最多的,莫過于現實收入與“標準”收入的巨大差異。然而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很多達到收入標 準的白領們,卻因為其他原因而對“白領”這一稱呼產生了一種厭倦感。在諸多人的不“白”之怨背后,“白領”這一階層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新白領標準引發吐槽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份《新白領標準》的帖子,引發了諸多網友的吐槽。
記者注意到,在這份分為十條的《標準》中,其中第一條成了眾多網友們吐槽的主要對象,即“月薪2萬元以上”。不少被周邊親友認定為“白領”的網 友們都表示,自己的月收入與標準上相差太多,甚至有了“一夜之間變藍領”的說法。“其實這個東西早在幾年前就有了。”省城某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長海(化名) 這樣對記者解釋:“大概是兩年前吧,網上就曾流傳過這樣一個關于白領的標準,但是我記得那時候的月收入標準是5000元。”
本報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其實類似的《新白領標準》早在2010年時就已經出現在了論壇上,但是在隨后的幾年里,關于收入的標準曾有過一定的變化。
除此之外,關于白領的標準定義,也曾在網上多次引發過媒體和大眾的討論,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白領工資標準”事件:2007年,有網友在網上 以社科院的名義發布了《社科院公布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的假新聞,隨后被多家網站引用轉載,并且一度引發了諸多爭議,最終使得社科院不得 不發聲明澄清此事。“但是這件事兒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們對于白領身份的焦慮,即使是最近幾年的關于白領標準的爭議,也是因為這種焦慮而形成的。”復 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謝遐齡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這樣表示。
樣本調查 敗在“白領標準”下的“白領”“你見過天天晚上為工作愁得失眠的白領么?”在談到最近網上熱傳的《新白領標準》時,某銀行的員工大今(化名)這樣對記者表示。
今年28歲的大今在銀行工作了四年,而且是其所在銀行分行的業務標兵,“我承認,我現在每月的純收入超過了兩萬,也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車,每天工 作是典型的朝九晚五,但是我真的不覺得自己就是白領了。”如今的大今,每年都要為自己的存款任務和放貸任務忙活,“每天挖空心思的就是找一些關系幫忙做任務,一點也不快樂。”
在網絡上爆出《新白領標準》時,大今曾一一對比過,在月收入、房子、車子等方面,他都能夠順利的達標,但是卻敗在了“固定的朋友圈子”里:“我 確實也有自己的圈子,但是我覺得我的圈子里,更多的是一些客戶,每一次跟他們一起應酬,想的總是工作,根本沒時間跟大學同學或者發小聚會。”
雖然同樣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大今一直覺得自己壓力太大:“一想起自己每個月的工作任務就發愁。”
與大今有著類似感受的還有小婭(化名)。1982年出生于濟南的她,如今是北京某品牌地板的銷售經理。大學畢業后,小婭就來到了北京,做起了北 漂一族,在經過快十年的打拼后,小婭如今已經是其公司銷售部門的主力,每個月都會賣掉上百萬的地板。“月薪也確實兩萬了,但是敗在沒房沒車這一條上。”在 前幾年社會上掀起的“逃離北上廣”運動中,小婭選擇了堅持:“其中一點主要是想看看房價會不會便宜一些,然后在北京買套房子,找個老公。”不過遺憾的是, 如今一說起房價,小婭就咬牙切齒:“二環以內的房子每平米十多萬,我覺得這輩子我是沒機會在北京買房了。”
由于沒有房子,因此小婭總會有一種“不安全感”:“每天早上起來,都會想到自己在這個城市是漂泊的,沒有家的感覺。”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在《新白領標準》出現在網上之后,基本上引發了網友們一面倒的“吐槽”,其中對于收入不滿的人基本上占到了一半以上,而被房子、汽車、閑暇時間擋在白領之外的人也不在少數。
專家解疑 是否白領,和收入多少并無關系不管是在2007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白領工資標準”,還是如今的《新白領標準》,其最引發人們關注的焦點,莫過于“白領收入”問題。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李路路在談起這個問題時對記者表示:“其實在我們社會學領域來說,白領更多的是指它在社會關系中的位置,而跟收入并無關系。”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如今不少技術工人的月薪已經超過了白領,“比如說前幾年南方曾經出現過技工荒的問題,甚至可能是現在一些一線城市的普通工人,其收入也超過了二三線城市的白領。但是在我們社會學的階層劃分中,這些工人屬于中等收入階層,而不能算白領。”
根據米爾斯對于白領的認定標準來看,所謂的白領,是指受雇于老板,但是同時又具備支配權和管理權的人,“工人也受雇于老板,但是他們并沒有管理權或者支配權,因此如果從話語權或社會地位來說,白領是要高于工人的。”
此外,李路路還告訴記者說,近年來國內媒體和大眾對于白領的關注比較高,因此很多人希望可以完整清晰的定義“白領”的概念,“那么我對于白領的 看法是:首先從職業性質來說,是非體力的;從收入上來講,是社會的中等概念;從生活方式解釋,這個群體比較前衛、潮流、有個性。這三個部分結合在一起才能 完整地定義白領。但是白領并非是一個界限清楚的族群,雖然它以我所說的三類職業性質為核心,但在界限上很模糊,所以這才有了很多爭論。”
名詞變遷“白領”一詞曾受限制說起“白領”一詞的來歷和變遷,謝遐齡有著深刻的體會。“白領”一詞最早是從1928年啟用的,當時的西方社會因 為進入工業化社會,而出現了這樣一批人:他們以腦力勞動為主,基本上很少從事體力工作,并且掌握著一定的專業工作能力,收入要高于工人階層,但是卻同樣被 老板所雇傭。“其實這個時候,白領已經在社會上出現了,但是當時并沒有社會學者對這一階層進行科學的定義。”謝遐齡表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50 年代初:“美國一位社會學者米爾斯出版了一部著作,就叫《白領》,而這部書也宣告了一個新生的中產階級已經悄然降臨世界。”隨后,國外的社會學者們開始逐 漸的對白領這一特殊人群進行調研。
而在上世紀80年代,白領一詞也經由香港傳入內地,并且在一些國際化大都市開始出現:“但是當時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受制于當時的社會環境,白領往往被看作是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又往往被人們等同于資產階級,因此在很多時候,白領這個詞兒是不能提的。”
謝遐齡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他曾以白領為目標做社會調查,但是課題的名字還不敢用“白領”這 個詞,怕有人不明白,而是用“城市里的新興管理人員”來代替,而即使是在2000年之后,這個詞一度還帶有某種程度的禁忌:“大概就是在2000年之后的 某一年里,曾有媒體來采訪我,談起了白領,但是他們也表示,我的內容是可以公開的,但是不能出現白領一詞。”
但是在謝遐齡看來,當時雖然對“白領”一詞有所限制,但是那種朝九晚五的生活狀態已經在當時深入人心了:“我記得我曾問過很多我的學生,畢業之后做什么,很多人都回答做白領,整天穿著西裝,提著公文包,擠地鐵或公交上班。那時候覺得這樣的人是很牛的。”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白領始終是精英的代名詞,但是在2005年之后,白領逐漸的從精英轉向大眾化。“兩個原因,一個是房價問題,再一個 是大學擴招問題。”謝遐齡表示,過高的房價曾一度讓不少白領有些心灰意冷:“買不起房子的挫敗感,讓他們逐漸的不再認同自己的白領身份,另一方面,由于大 學擴招導致高學歷人才越來越多,這也使得白領的收入開始下降,最終導致了白領如今逐漸的大眾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