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5 08:29:0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中國老齡化進程愈來愈快,養老作為一門產業,也在風起云涌中成型。然而,從北京養老院的調查情況來看,其現狀堪憂。在養老市場化、養老產業化的口號下,養老這一本該政府大力作為的民生問題,已經隱現出“需求、供應、價格”的死結。
記者通過在北京的調查發現,在當前的機構養老中,一方面存在著養老床位總量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著總體上40%左右的床位空置率。這看似荒誕的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尷尬?
想漲價又不敢漲 民辦養老機構舉步維艱
觀現實,看未來。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調查了京城多家養老院,發現整個行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養老保險制度幾乎從來沒有過今天這樣多的質疑。每一個人都會老去,未來怎樣養老?
民辦養老院貼錢運營床位40%以上空置
據了解,目前具有北京市戶籍的60周歲以上老年人約251萬,約占戶籍人口總量的20%。按照國際水平,在機構集中養老的老年人比例一般為4%,因此本市需要有10萬張養老床位才能滿足需求。但是目前北京市的養老床位不足9萬張,床位缺口明顯。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在未來40年的時間內,床位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
與床位缺口相比,北京卻存在4萬張左右的空置養老床位,這一空置率在民辦養老機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中匯國際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人身險管理中心總經理宋海英談到她對北京民辦養老機構進行調研時不無感慨,她告訴記者:“都說養老難,難在哪里?有些養老機構進不去,但是民辦養老機構的床位空置率卻達到了相當的高位。”
位于北京市東四環的嘉德老年公寓是一家民辦養老機構,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從基礎設施來說,都算不錯,并且在養老領域經營多年。該院院長王巖向記者介紹稱,目前擁有床位360多張,老年人的入住率在90%左右,而一般這種規模的養老機構,入住率能夠達到70%以上就差不多可以實現收支的持平。但是,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嘉德老年公寓并沒有完全擺脫收支困擾。王巖表示,“我們的成本壓力很大很大,一到月初就要為員工的工資攢錢。”
據了解,在民辦養老機構中,嘉德老年公寓的經營狀況還算不錯,相當一部分的民辦養老機構入住率較低,甚至有些養老機構只有幾個老年人入住,貼錢運營已經是業內常態,尤其是對于新成立不久的民辦養老機構來說,更是如此。
誘人的政府補貼 政策實施尚需落實
針對民辦養老機構生存壓力較大的現狀,為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養老事業中來,北京市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說新建床位補貼、老年人入住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補貼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
記者從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2013年,北京市社會力量建設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一次性建設階段支持標準,由原來每張床位8000元-16000元的市級支持標準提高到2萬元-2.5萬元,并且區級資金還要按照1:1的比例配套支持,這就意味著社會力量建設一張養老床位將會獲得4萬元-5萬元補貼;運營階段補貼標準由原來的收住一位老人1個月200元-300元標準提高到300元-500元。
再加上配套的水、電、氣、相關稅收等政策優惠,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對較大。但是,市場對此似乎并不“感冒”。王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政府的補貼在我們的運營成本上起不了太大作用。”
記者在對京城多家民辦養老機構的調查中發現,政府采取的這些政策措施對于市場促進作用不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落實力度較低,以新建床位補貼政策為例,絕大部分養老機構無法獲得。包括壽山福海養老院、十三陵溫馨老年公寓等民辦養老機構的佼佼者,都沒有能夠享受到新建床位補貼,其他的的民辦養老機構就更難獲取了。
一位多年從事養老事業的知情人士稱,目前還沒有聽說哪個民辦養老機構獲得過政府關于新建床位的資金補貼,因為所需證件比較多,門檻比較高,尤其是對土地使用相關證件的限制比較嚴格。
未來如何脫困:不敢輕言說漲就漲
流失率高、招工難,是養老機構所面臨的普遍問題。據宋海英介紹,由于公立養老機構中的護理人員都有事業編制相對穩定,而民辦養老機構中養老護理員保障水平較低,流失率達到40%。
按照市場規律,養老護理員流失率高,缺口較大,工資上漲理所當然。目前,北京市民辦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的工資一般可以達到3000多元每月,如果按照每1個養老護理員照顧5個失能老人來計算,平均攤到每個失能老人身上的費用就高達600元每月。用工成本的快速上漲,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養老機構成本的增加,很多民辦養老機構在受訪中均表示,將會根據成本變化調高入住價格。
上調價格是不是能夠真正緩解民辦養老機構的生存壓力?現在來談,似乎為時過早,對于自己未來的發展,很多民辦養老機構也顯得有些迷茫。
記者在嘉德老年公寓中看到一片尚未完工的毛胚房,里面沒有一個工人也沒有一臺機器在作業。王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這個本來是二期工程,計劃再建300張左右床位,但是由于沒有資金,只能暫時擱置,什么時候能夠復工需要看什么時候能夠有錢。“床位建設補貼我們沒有拿到,漲價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的事情,今后還怎么建啊。”
面對床位的高空置率,漲價對這些民辦的養老院來說,并不是一件輕易說漲就漲的事。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閆青春:
公立民辦不能搞分化社會資源應“雨露均沾”
公立還是民辦?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形式涇渭分明。其中,公立養老機構享受著政府在土地、人員、運營等方面的大量資金投入,幾乎可以實現零成本運營,而民辦養老機構享受到的補貼卻微乎其微,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在當前的形勢下,如何充分發揮民辦養老機構的主要力量?為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閆青春。
他認為,要想解決養老難題,民辦養老機構在市場競爭中均分社會資源,“雨露均沾”,公立、民辦共享,形成真正的市場化養老才是出路。
目標任務完成難度大
NBD:按照民政部和發改委之前提出的,養老床位與老年人口的比例,到2015年要增長到30‰。目前現狀怎樣,能否完成這個預期目標?
閆青春:截至2012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占總人口的比例是14.3%,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900萬人,增加了0.6個百分點,但是整個養老床位的增長數和老年人的增長數卻不相匹配。
我們推算到2015年,我國老年人的數量將達到2.2億,要達到這個時候的30‰就是663萬張床位,還要增長280萬張。從床位建設投入上來看,按照全國統算,東部發達地區養老機構建設一張床位的投入大致是30萬~50萬元,中部是20萬~35萬元,西部是8萬~20萬元。即使取比較低的建設投入數據,按照10萬元一張的床位建設費來計算,也還要投進2800億元才能完成280萬張床位的建設目標,一年要900多億元。
但是,按照目前所能支配的財力、物力,完全靠政府的力量肯定完不成,必須調動社會力量,如果我們的支持、配套政策跟不上,沒有新的制度和辦法出臺的話,要想完成這樣的目標很困難。
NBD:現在,社區、居家養老提得比較多。這兩種養老方式,目前情況如何?
閆青春:從社區、居家養老的角度來看,我們希望老年人更多地在家里居住,由社區來提供相應的支持和照顧。但現實問題是,我國社區養老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不樂觀,全國的城市社區平均下來,只有30%~40%的社區建設有比較完備的養老機構設施。
至于農村,狀況更不好,除了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村委會建有一些養老設施外,中部、西部地區農村的空白點很多,特別是西部邊緣地區的農村,估計連10%都不到。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居家養老都比較困難,如果現在不采取有效措施,要想完成既定目標,十分困難。
政府應廣撒“胡椒面”
NBD:現在養老各方面形勢都比較嚴峻,從養老機構建設來看,您認為政府應該如何做呢?
閆青春:各級政府不僅要加大投入,還要改變資助的投入方式和經辦方式,轉變政府職能,采取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
所謂民辦公助,就是用政府的資源動員社會力量來辦養老機構。比如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出臺了一些政策,資助社會建設床位,北京每張床位資助1.2萬~1.6萬元,上海資助2萬元,這樣相當于政府用原本建設一張床位的錢,來資助社會建設更多張床位,使得政府有限的資源發揮放大效應。
NBD:目前政府在鼓勵養老機構建設方面的投入與扶持政策不算少,為什么難見成效?
閆青春:政府辦的養老機構既幫助蓋房,又補貼運營經費,與民辦養老機構相比,幾乎是零成本競爭,形成了不平等的二元競爭體制。
現在還出現了新情況,由于享受大量的政府資源投入,公辦養老機構越辦越奢華,導致真正需要扶持的老人,因支付不起高額費用,越來越難以進入公辦養老機構。另外,從政策源頭上看,雖然有相關政策的出臺,但是真正落地的不多。
養老不能全靠政府
NBD:按您所說,公立養老機構過多的資源優勢,反而是阻礙了養老事業的擴大發展,如何進行變革?
閆青春:從改革的角度來看,第一是政府的資金應公平地資助社會力量,幫助社會力量解決問題;第二是公辦民營,通過改革改制,盤活之前公辦養老機構的存量;第三種是公建民營,在建設中由政府出大頭,負責檢查、監督,真正行使行政管理的職能,并向社會力量招標。
在發展增量的時候,政府應把持住一條,政府不辦或者少辦,盡量發揮社會力量;另外,對現有公辦養老機構明確改制、改革,政事分離,推向社會,使現有的存量發揮更大的效應。
NBD:現在一些網友在網上提出“以前養老靠政府,現在養老靠自己”的觀點,您怎么看?您認為政府在養老上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閆青春:從經濟收入保障的角度,過去我們都是子女贍養老人,但是,計劃生育之后,獨生子女增多,贍養老人的壓力較大,因而政府設立了養老保障,提出為老年人發放養老金。
從養老服務保障上來看,在經濟收入領域政府應給予充分的保障,在服務領域應該把服務當商品,按照市場規則去運行。
養老不能完全靠政府。我們整個養老保障體系和服務保障體系,都是由政府、企業、集體及個人家庭共同承擔。如果說政府不管養老了,就有問題。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
養老院存在“公私”貧富不均 公立機構需回歸市場
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是我國養老的主要方式,由于受高齡、失能、空巢等因素影響,機構養老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北京是我國社會老齡化較嚴重的城市之一,具有代表性。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
一床難求與公辦民辦無關
NBD:我們了解到,北京的一些公辦性質的養老機構都是一床難求,而很多民辦養老機構卻無人問津,為什么呢?
李紅兵: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簡單地以公辦和民辦來區分,不論是公辦的還是民辦的都有一床難求,或無人問津的情況。比如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 (以下簡稱一福),是大家討論的公辦一床難求的焦點,準確地講,一福并不是標準的養老機構,而是社會福利機構,以前只接受國家優撫的老人,接收政府兜底的服務對象,它所有的人員、運行本身都享有政府補貼。但是,這些年已經向全社會開放,開放后入住老人實際上享用的是之前帶有社會福利性質的價格。
而位于昌平區的太陽城銀齡老年公寓,是屬于民營,在養老層面上也非常搶手,可謂一床難求。因此,一床難求和公辦還是民辦沒有直接關系。
NBD:那么,您認為存在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李紅兵:總體來說,現在空床率比較高主要是集中在鄉鎮的敬老院,即原來的社會福利機構,目前面對的難題比較多。除此之外,另外一部分就是不能解決失能問題、區位較偏等,因而空置率也比較高。
具體來講,第一是跟區位有關,也就是所謂的就近養老的概念;第二是與服務能力有關,我們很多養老機構并不具備接收失能老人的能力,失能老人對于養老院的需求恰恰是一種“剛性需求”;第三是做好細分,找到自己的發展主題,通過獨特的主題,吸引老年人入住。
公立養老機構要回歸市場
NBD:您提到了一些公立養老機構出現了畸形價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不平等”競爭問題呢?
李紅兵:我們準備對于公辦的養老機構實施改革,建立比較科學的成本核算機制,讓真正投到養老上的成本與真實的需求相作用,具體反映成一個真實的價格,以這樣較為準確反映市場需求的價格,吸引市場要素重新配置,讓社會力量有內在動力參與養老床位的建設和運營。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養老機構,都應回歸到市場層面,按照市場的規律和方式運行。
NBD: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政府應該如何兼顧好特定補貼對象? 李紅兵:養老是一個社會參與問題,存在著供方和需方,需方不僅僅是老人一個人的概念,是和老人的子女家庭,和老人以前給社會所產生的貢獻相關聯的。子女給多少支持,這是一個社會傳承的問題,老人帶給社會的貢獻是多少等問題都應該考慮進去。
我們想讓它逐漸回歸到這樣一種狀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按照市場規律來辦事,原來公辦的養老機構,進行公辦民營,把原來添加在里面的政府補貼部分,一是剝離出去一部分,把應該貼補的部分進行透明化,另外是貼補到真正政府兜底的對象上去。
主要保證剛性養老需求
NBD:北京為什么設定只有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目標?
李紅兵:從歐美等國家這些年解決養老問題的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來很重要的一點,養老機構不是所有老人都需要入住的。應該讓更多的老年人在具備自理能力或半自理能力的時候,進行社區養老或者家庭養老,它的核心是家永遠是最好的。
全國60歲以上的人口總數中,大約有14.3%是進入到失能狀態,其中,真正重度失能,包含一些老年癡呆、特別高齡但家中完全空巢、失獨的老人,我們測算是在4%左右,意味著他們在家庭當中沒有辦法解決其養老問題,這是剛性需求。
重視發展養老護理員
NBD:養老不僅是機構、床位的問題,很多養老機構面臨巨大的招工壓力,政府部門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李紅兵:首先是讓養老護理專業化,目前北京的養老護理員已經超過85%是持證上崗,持證上崗率有望今年動態實現100%。同時,相關部門也要給機構提供從業人員的培訓經費,這是我們下一步要積極做的事情。我們要使它成為一個社會職業,就是在我們的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中專等這樣的體系里產生相應的畢業生。現在我們已經在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學院等開展相關工作。
NBD: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從事養老護理工作,填補用工缺口,政府會否考慮采取一定的政策補貼?
李紅兵:養老護理員今后的市場需要會越來越大,需要通過市場慢慢調節,找到一個平衡。政府將努力支持針對個人的技能培訓所產生的費用,不斷完善養老機構服務標準,將養老護理員的服務能力和機構的服務標準聯系在一起,用標準來反向實現物有所值。同時,家庭養老是整個養老的基礎,家庭養老服務的主體是來自于子女和周邊的親人,我們其中一項培訓的方向就是將子女或者是贍養者也納入培訓,這是帶有親情的最好的陪護者,從社會上來講,這又是相對成本最低的。
(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