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8 08:5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新基金產品火熱發行,理財經理應接不暇,在商業銀行代理基金銷售業務火熱進行時,各種誤導投資者的陷阱卻讓人防不勝防。部分業內人士近日投訴某國有銀行廣州部分支行涉嫌基金銷售玩“忽悠”損害投資者權益。
基金銷售涉嫌報喜不報憂
在某國有銀行廣州海珠區某支行,有人爆料稱,雖然在售的新基金不少,但是理財經理對前來咨詢的投資者推薦的卻只有一兩只。宣傳材料中,著重刊載了這只被竭力推薦的景順長城能源基建股票型基金(成立于2009年10月20日)的過往業績:“過去一年基金收益率為20.64%,過去3年基金收益率為10.94%,成立以來基金收益率為14.27%”。
對比過往業績卻不難發現,資料隱藏了該基金曾“賺得比跟蹤標的指數少,虧得比跟蹤標的指數多”的重要信息:2009年該只基金份額累計凈值取得正收益3%,但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6.11%,沒有跑贏跟蹤標的指數;2011年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19.39%,同期基金業績-23.12%,跑輸了業績比較基準。
根據基金銷售相關文件規定,刊載其他基金過往業績時,基金合同生效1年以上但不滿10年的,應當登載自合同生效當年開始所有完整會計年度的業績,宣傳推介材料公布日在下半年的,還應當登載當年上半年度的業績。
利益驅動或催生“貓膩”
據這家銀行在廣州的多家支行理財經理承認,“上面”都給支行下達了基金銷售任務,在股市不太好的情況下,要完成股票型基金的銷售任務很有壓力。
一位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曾透露,目前全國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的基金占總銷售額的六成至七成。為了發行新基金,完成最低2億元的募集規模,基金公司要從收取的管理費中拿出六七成作為尾隨傭金,支付給負責銷售的商業銀行,此外還有各種形式的新基金發行激勵費。
從銀行角度來看,為獲取巨額發行報酬,爭取基金公司把募集的資金放在本銀行托管,也會不遺余力地銷售新基金。比如一款最低募集資金約2億元的基金,托管銀行將按照基金的凈值提取0.25%即50萬元的托管費。
建議優選正常運作的基金
對此,有證券投資研究人士認為,該宣傳材料有意回避了不好的業績表現,不利于投資者全面客觀了解基金價值。動機在于美化投資業績,吸引投資者。這種行為是在圍繞法律法規規定“打擦邊球”,誤導投資者決策。也有律師指出,盡管《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對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的真實性、誤導銷售以及刊載過往業績等做出了詳細規定,但并沒有對基金銷售機構違背前述規定作出哪種處罰作出明確規定。
投資者如何識別這類風險呢?市場人士認為,投資者應當擦亮眼睛,尤其是初次基金投資者,應當如實進行風險評估,避免買到風險不匹配的基金產品,其次在選擇基金產品時應當仔細查證基金宣傳材料里的內容,防止落入基金銷售人員的忽悠陷阱。華泰聯合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王群航建議投資者優先選擇那些已經進入正常運作狀態的基金,如建倉期已滿之后、至少有半年以上時間的運作業績可查、績效排名居前的基金。
歐甸丘
記者觀察
法海不懂愛 基民不懂基金?
李素平
不論是存單變保險,還是基金銷售涉嫌誤導,每隔一段時間,此類血淚故事就會上演。也許是3月的消費者維權日的存在,讓大家在這個月份,比其他時候更想吐槽和數落自身及身邊人遭遇過金融消費的坑爹事。我們痛恨基金代銷銀行網點,為了托管傭金和銷售提成,蓄意報喜不報憂。與此同時,記者也為這么多年理財知識宣傳下來,依舊有如此多市民還認為“踏進銀行之門,自己只是一名儲戶”的認識而遺憾。
當然,我們呼吁相關監管部門多來現場督查臥底,對不合規的銷售行為及時糾正,防止投資者被誤導。但對投資者自身而言,也需提高認識。在股市,賺或賠,人們一般都自認倒霉,不會遷怒于他人。但在銀行,也許是擁有眾人如潮水般的信賴,銀行才會如此有底氣地在基金業績好與不好的年份中挑選出好的進行宣傳,也許正是吃定了這種盲目的信任。但信任如果過度透支,就會難以為繼。
對投資者而言,買了基金就是基民,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如果有疑慮,現場可咨詢,回家也可花時間做功課,過分信任銷售人員,只會讓投資行為過分依賴運氣。如果說法海是因遁入空門而不懂愛,難道基民們也真當自己不懂基金,只是來坐收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