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5 10: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數據來源: 國家統計局 西南財經大學 制圖:宋嵩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3至2012年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數據顯示,10年間基尼系數一直維持在0.4以上。10年基尼系數一次公布,讓人看到統計部門直面公眾關心話題的決心,但也引發熱議。因為前不久,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公布了測算的2010年中國家庭收入基尼系數為0.61。
為何會出現各種版本的基尼系數?怎樣看待當前的基尼系數?官方和民間公布的基尼系數誰更靠譜?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
官方民間數據誰更可信?
官方機構抽樣調查樣本量較大,基本保證了時間上的連續性,相對更有參照性
記者檢索發現,除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公布基尼系數之外,不少學術機構和專家也發布過各種版本的基尼系數,西南財大版就是其一。那么,民間機構是依據什么基礎數據測算的呢?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尹晨介紹,各種全國性基尼系數的主要估算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進行擬合估算。二是根據全國城鄉一體的抽樣調查數據估算。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曾在1988、1995和2002年組織調查,計算當年基尼系數分別是0.38、0.45和0.46;西南財大也組織了全國性的抽樣調查。
尹晨認為,由于全國性調查成本高昂,上述調查樣本數都較小,且無法持續進行,只得出了點狀的年度數據。比如西南財大選取了全國25個省、80個縣、320個社區共8438個家庭,與國家統計局的全國城鄉40萬戶家庭相比,樣本數存在巨大差異。樣本數偏小更容易發生數據偏差。
“某一機構在某一年發布的單個基尼系數,其科學性、參照性都不是很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說,西南財大基尼系數被詬病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學術機構在樣本選取上存在數量偏少、范圍偏窄的問題,受樣本分布偶然性的影響,使數字可能發生跳躍性的變化。
世界銀行發展經濟學研究局陳少華博士介紹,世行基尼系數是基于各會員國提供的全國收入或消費的住戶調查資料測算,包括收入和消費的基尼系數兩種。對于南亞、非洲、中東和大多數東歐、東亞國家(包括中國),世行公布的近期基尼系數是消費的。
“世行基尼系數跟國家統計局的基尼系數有兩個共同點,一是樣本量較大,二是基本保證了時間上的連續性,因而相對更科學、更有參照性。”劉元春說。
民間機構也有自己的看法。“規范的民間調查是政府調查有益的補充。”西南財大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尹志超教授認為,西南財大補充了收入分布、財富分布、家庭資產負債方面的調查,可以為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提供新的支撐。
基尼系數能否簡單比較?
指標差異影響各國之間可比性,不能簡單進行國際比較,也不能唯基尼系數論
“針對基尼系數的計算,目前采用的公式都是一致的,但指標的差異影響了各國之間的可比性。”尹晨介紹,按照世界銀行的界定,基尼系數反映的是收入或消費支出在不同個人或家庭的分布。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統計的是收入的分布,并且將收入界定為稅后的可支配收入,但也有一些國家統計的是消費支出的分布,比如印度。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因素,用消費支出計算的基尼系數會明顯低于用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比如,2005年世界銀行公布的印度基尼系數是0.33,但如果用收入指標衡量將超過0.6;反之,如果用消費支出法計算中國的基尼系數,則2005年中國基尼系數將只有0.26。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介紹,收入指標是否規范、用總收入指標還是可支配收入指標等,都對基尼系數及變化趨勢有影響。因此在對基尼系數進行國際比較或時序比較時,還需要注意到基礎數據的可比性。
王萍萍說,國際上并沒有一個組織或教科書給出最適合的基尼系數標準,但有不少人認為0.4是分界線,越過0.4則差距過大。通常而言,與面積或人口較小的國家相比,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和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國家的基尼系數會高一些。經濟處于增長初期或工業化前期的國家,基尼系數要大一些,而發達經濟體特別是實施高福利政策國家的基尼系數要小一些。
尹晨著重強調,基尼系數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標,不能盲目崇拜基尼系數,或唯基尼系數論。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收入分配狀況還需要將基尼系數和其他一些指標結合起來。
基尼系數測算受什么影響?
受訪者表現、樣本數量、抽樣方法、難以統計的收入項目等都能影響測算結果
多位專家都承認,在現實操作當中,基尼系數的測算存在很多難題。
“住戶調查的可靠性、隨機樣本數量及抽樣方法的選擇、二元結構明顯的國家城鄉收入統計口徑的不一致,以及難以統計的一些收入項目,都嚴重影響基尼系數的估算結果。”尹晨說,科學的計算基尼系數需要3個基礎條件:一是獲取真實的居民收入數據,二是正確處理原始數據,三是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
“在抽樣調查過程中,受訪者的表現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劉元春說,受訪者不一定會如實填寫和正確填寫,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高收入戶不愿透露真實收入、有些農村住戶受文化水平所限不會填寫,甚至還有一些受訪者敷衍對待,不配合調查,拒訪率較高。從世界各國情況來看,只要是進行住戶調查,就存在這個問題。
尹晨認為,這些問題與制度缺陷有關聯。由于我國缺乏健全的財產、收入登記及納稅制度,因此高收入樣本的收集很難。同時,統計上也存在問題,2010年全國城鎮住戶調查樣本為65607戶,到區縣一級一般只有100戶。如果某個區縣抽到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該區縣的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將大幅提高,因此高收入家庭數據往往會被刪除。2010年全國城鎮住戶調查浙江省的4450戶樣本戶中,最高收入的家庭年總收入只有66.5萬元,這與浙江省整體狀況有偏差。
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岳希明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實表示,數據收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估計方法的不斷改善,都有可能使得現在公布的基尼系數出現上下2到3個百分點的波動。這實屬正常。
為何與個人感受有偏差?
個人在自己活動范圍內難以觀察全面情況;建議統計部門對公眾質疑及時回應
在國家統計局的基尼系數公布之后,許多人提出了質疑,認為與他們感知的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存在較大的偏差。這是為什么呢?
尹晨認為,這源于多種原因。每個社會成員都在自己的社會活動范圍之內自發地進行“收入差距抽樣調查”,其結果與觀察者本身的客觀條件、活動范圍、社會經歷等有關,不可能像全國調查那樣全面。比如從偏遠的貧困地區進入大都市的流動人口,他們的觀察視野中就會有比較多的極高收入群體和極低收入群體,中間收入群體則相對較少,他們感覺貧富兩極化十分明顯,印象中的基尼系數就會偏高。
尹晨認為,統計部門應不斷完善數據質量評價標準,同時加強信息披露,在不影響保密性前提下,就中國相關統計數據的采集和加工過程向公眾進行介紹,對相關的統計知識進行普及教育,以消除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公眾不信任感,對公眾的質疑也應及時予以客觀全面的回應。
不過,岳希明和李實表示,靠統計方法、調查方法的改進,不可能改變一個更基本的事實,即目前某些高收入居民擁有大量灰色收入,這是導致目前數據偏差的重要原因。解決這些問題不是統計部門的責任,而只能靠推進完善制度,提高透明度,把權力關進籠子,靠公眾監督來消除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