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4 08:52: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已經成為一個熱門概念。近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兩度就城鎮化表態,強調“城鎮化就是最大的內需,要把這個潛力發揮出來,還要靠改革”。
城鎮化的推進,離不開資金支持。近年來隨著平臺貸款的“降舊控新”,債券市場逐漸變成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資渠道,城投債發行井噴,由此助推了2012年的信用債擴容狂潮。
業內人士預計,基于穩增長與城鎮化的需求,2013年基建投資不會減速,城投債發行將繼續維持高位,有望達到1萬億。
向欠發達地區傾斜
實際上,早在今年三季度,在“穩增長”的政策基調下,廣東、重慶、長沙、貴州、四川等地方政府相繼推出各自的投資計劃,合計規模超過20萬億元。
“2013年仍然是城投債供給的大年。”在2013年信用債投資策略報告中,中投證券債券首席分析師何欣說,一方面在銀行融資受限,銀行貸款陸續到期的背景下,城投平臺再融資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地方投資沖動仍強,預計城投債將會是企業債擴容的主力軍。
按照東方證券分析師邵宇預計,如果明年銀行對地方融資平臺的信貸額度依然緊張,則城投債的規模仍很可能繼續快速增長;在扣除1000多億元的到期規模后,全年城投債凈發行規模可能達到8000億~10000億元。
相形之下,湘財證券較為保守,該機構認為明年地方政府債務到期量將較今年減少,同時今年城投債的天量發行包含了部分2011年的延后發行,因此預計明年城投債將凈增5500億。
一個重要的變量是放開非百強縣發債。據《第一財經(微博)日報》了解,發改委今后或以百強縣末位縣財政數據制定一個基準,如果發行人所在的縣級財政狀況超過這一基準,將受理其發債申請。
申銀萬國分析師屈慶近日表示,二次城鎮化的過程意味著信用風險的遷移和下沉,信用風險釋放的途徑增多,影子銀行的清理可能成為信用風險釋放的導火線。
一個積極的信號是,上周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強化企業債券風險防范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從資產負債率、擔保、評級、募集資金用途、資產注入等8個方面對企業債的發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對此,華泰證券評價稱,未來城投債的供給將更大幅度地向欠發達地區傾斜,整體資質將明顯下移;不過城投債卻在總量上有望得到合理的控制,利于城投債板塊的良性發展。
領銜債市擴容
對于城投債,監管部門從來沒有給出明確概念,因而缺乏權威統計口徑。按照目前市場常用的表述,廣義的城投債,指的是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發行的債券;狹義的城投債,主要強調的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主體,亦即城投企業發行的債券。
2012年,中國信用債市場迎來了一次波瀾壯闊的擴容,從企業債、債務融資工具到公司債,發行規模均大幅攀升,創下歷史新高水平。盡管口徑仍存爭議,但在這場擴容中,城投債是不折不扣的主角。
據宏源證券統計,截至12月第一周,城投債累計發行8482億元,同比增長275%;目前存量城投債共14658億元,存量信用債為70795億元,城投債占比21%。中投證券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城投債凈供給超過6300億元,發行翻番。
這一切自然離不開監管政策的定向寬松。今年以來,隨著市場行情的好轉,發改委加快審批節奏,大量放行城投類企業債;交易商協會則從年中起逐漸放開了城投類中票與定向工具的發行。
井噴背后,是發行主體的不斷下移。截至目前,從行政級別來看,地級市及以下的平臺占比過半;從信用評級來看,AA及以下的城投債發行金額逐年增加,這還不包括評級上調因素。總而言之,城投債信用資質呈現弱化趨勢,并且僅少數城投債有擔保。
與此同時,企業債進一步鞏固了作為城投債主要品種的地位,“城投化”趨勢愈演愈烈。華泰證券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今年企業債累計發行規模7223.53億元,其中,4013.6億元為城投債,占比達到55.56%;以發行只數計,城投債占比達到79.58%。
從到期時間看,已發行城投債到期時間集中在2015年以后,2016及2017年到期量最大,明年到期量較今年有所上升。
(董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