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7 10:01:00 來源:映象網綜合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適合比成功更重要:開始探索職業生涯
內容推薦
你認為什么樣的工作算是一份好工作?
最保險的答案是:能賺到足夠生活用的錢,這樣的工作就是好工作。然而,正如“謀生遠沒有生活那么重要”,金錢并不是衡量一份工作好壞的最重要的標準,更不是唯一標準。你的職業滿意度、興趣、價值觀、家庭幸福對于你的職業生涯規劃來說同樣至關重要。
在告別了父輩的“鐵飯碗”時代后,我們進入了職業選擇多樣化的時代。也許這些職業已經淹沒了你,讓你現在還無法確定其一;也許你對于現在的職業心懷不滿或期待更好,即使這是一個搶手的職位;也許你很喜歡你現在的職業,但渴望新的挑戰,或者認為現在的辦公環境不是最適合你的……你該怎么辦?
作者認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充滿困惑的你是時候進行一次“職業體檢”了!通過自我探索和現狀評估,找出你內心真正喜愛和想要的職業生涯。理想的職業生涯既應該能夠滿足你對于成功、成就和滿足感的渴望,也能兼容你的個性化的特質,比如價值觀、興趣、人格、技能,等等。
書中提供了10個測評,當你完成了“職業生涯體檢表”后,你將會擁有一份專屬于你的“職場地圖”,清晰地知道你現在哪里,你未來的方向是什么,你下個階段的職業發展重點在哪里。
翻開這本書,開始探索你內心真正渴望的職業生涯吧。
作者簡介
布朗溫·盧埃林,資深作家和學者。
羅賓·霍爾特,美國港灣職業生涯中心創始人之一。
譯者簡介:
古典,中國職業生涯教育專家,新精英生涯創始人,《生涯規劃師》認證培訓師,美國咨詢師認證管理委員會GCDF(全球職業規劃師)認證培訓師,國際企業教練第一人瑪麗蓮博士親傳弟子,《職場》等多家雜志的專欄作家與特約撰稿人。
著有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墻》。
精彩試讀
本章中,我們將會接觸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幾個核心概念:為什么職業不等于職業生涯?職業規劃的用處何在?職業規劃并不等于職業變化。
很多人認為職業規劃就是幫助人設計好職業發展的路線,其實這是望文生義。想想一個飲食營養規劃,一定不僅僅包括你該何時吃什么菜的菜單,還應該包括對于你身體各項指標和體質的檢測;對于你準備一下子減重20斤這個目標的合理性建議;同時,還應該包括對于現在的飲食習慣的分析。同樣的,一個職業規劃除了幫你設計職業路徑,還包括對于自我的了解、職業趨勢的預測,以及當前職業現狀的發展提出建議。而“職業生涯規劃”則因為加入了“生涯”的視角,范圍變得更大:其中還包括了“職業中的我”、“自我”、“社會與家庭中的我”三者的平衡關系的設計。職業規劃的目標不是“功成名就”,而是獲取最大的“職業滿意度”;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則是獲取最大的“生涯滿意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幸福”。
退回50年前,人們完全無須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我們的父輩,他們所有的職業規劃都掌握在國家或者單位手中——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領導認為你是怎樣的人。根據這一點,你的職業路徑、職業趨勢、職業興趣、職業技能都已定型,甚至連“自我”和“社會與家庭中的我”也幾乎被設定好了。所以,當現代的職業人突然可以自己選擇職業、住所、生活方式的時候,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需要一些輔助手段或技術工具幫助我們把握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每個人都需要了解職業規劃知識的原因。
別害怕職業規劃,很多企業主和人力資源師都認為職業規劃會帶來員工流失。他們不知道職業規劃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員工的職業滿意度,而在所有的方法中,轉行只是最后的一個方法,在本書中你能看到更多的方法:重新激活工作、調崗等。
別拖延職業規劃。對于個人來說,正如書中所說,別等到你的職業生涯“生了重病”才醫治。你希望自己更加專業、你看到公司或者行業的下滑趨勢,你希望有所進步……這些都是職業發展需要變革的信號。從事一份新工作大概一年的時間是職業規劃的最佳時機。規劃太早,你對于自己和職業都不了解;規劃太晚,很容易偏離方向。現在就開始你的職業規劃之旅吧。
當你年少的時候,你期望自己長大后成為誰?今天的你是否過上了那樣的生活?如果你此時在讀這本書,也許你會回答自己并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雖然很多人從來也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樣的職業生涯,但是大多數人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進行過職業轉換。有些人完善了他們的職業生涯,有些人改變了原先的職業目標,還有一些人找到了新的興趣點。
2 600年前,古希臘的智者所羅門的座右銘是“認識你自己”。今天,它依然是對于你開始發現和開拓你的職業生涯的最好建議。
自我評估是關鍵
你也許是個剛剛開始思考自己職業發展的大學生,又或者你已經步入職場,卻還是覺得現階段的職業不太適合和滿足你的個人需求。也許你所從事的職業是你所喜歡的,但是你卻希望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比如從全職轉為兼職。也許你希望對你的職業重新充電,不管是重新定義你的目標,還是擔當更大的責任。也許你應該去一個不同的組織或者城市,又或者只是調換一個部門。可以想見,你的職業生涯需要一個全面的休整。
確定這些情況的關鍵,就是評估你是誰:你現在可以從事什么工作?或者愿意學習一些什么知識?你真正想要些什么?一旦你把這些東西都勾勒出來,你就更有可能去作出合適的職業決定,讓自己保持挑戰性與動力,因為自己工作的進步富有成就感。當然,自我評估需要你付出一些努力,但正如那句古老的諺語所說的:“如果你不努力去創造你想要的,那就只好花同樣的努力去應付你被給予的。”
找到你的激情
在過去,人們沒有太多的職業可以選擇,或者至少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有更多的職業選擇。如果一個人在電氣公司工作,很有可能他的兒子也會從事這項工作。如果媽媽是家庭婦女,女兒們自然而然會成為她們母親的樣子。至于一個孩子到底是喜歡畫畫,解剖蜥蜴還是建造模型,這些都不重要。如果一個家庭開了一家便利店,子女要么有一天會子承父業,要么從事一份“合適”的職業,比如教師。人們兢兢業業、忠誠地服務于同一個雇主長達幾十年,直到退休,拿到養老金,然后離開工作的舞臺。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工作者變了
擺脫這種一成不變的唯一機會是,人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開始追隨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可以這么做,但今天真正追隨內心激情的人的數量遠遠比你想象的要少。哈里斯互動公司在2005年的一個調查中顯示,只有20%的美國上班族覺得自己對于工作充滿激情。關于這個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分享一下電影制片人羅杰?科曼對于自己人生目標的專一的經歷。科曼熱愛電影,但因為他的父親希望他成為一名工程師,因此他拿到了一個工程學學位。剛開始從事新工作沒幾天,他就意識到自己必須去拍電影,于是他辭職去了好萊塢。最終,科曼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制片人之一,因為他追隨自己內心的激情。
2005年的這個調查還發現,有21%的工作者渴望改變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時有33%的工作者覺得他們的職業發展之路是條死路。這些人的內心渴望有所改變,往往最終卻一成不變。又或者他們往往隨便抓住一個冒出來的機會,而沒有認真想過能否做好這項工作,甚至是否喜歡它。有時候這些人的改變僅僅是為了有瓦遮頭,有飯糊口。很多對工作不滿的人會毫不猶豫地接受當時覺得喜歡,甚至激動不已的工作,但過一段時間,當他們的情況、觀點或者興趣發生轉變后,他們又會覺得這個工作不再適合自己。
職業生涯變了
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選擇的數量都呈現爆炸性的增長,從你開什么樣的車,用什么牌子的清潔劑,到你的湯配哪款面包。如果你不選擇,總會有人替你選擇,也許是按默認選項,也許是根據不可控的外因,或者根據別人的意愿來選。職業生涯也是一樣,就業市場提供了廣闊、有趣,似乎有無限可能的各種選項。但是在眼花繚亂的選項背后,卻需要你作出重要的決策。你想成為一個賀卡作家,還是一個足病醫生?建筑師還是電腦工程師?翻譯員還是空乘人員?標本制作者還是獸醫?幼兒園老師還是社工?機場管理者還是公園管理者?集團總裁還是創業者?當你真正開始思考這個話題時你會發現,過多的選擇往往讓人不知所措而不是解脫。你或許會拋硬幣作決定,但是硬幣終究沒法幫你選擇一個從事你適合的,還是你向往的工作。
如果你要找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段令你滿意的職業生涯——你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與才能,熱愛與理性。這就需要一些內省和決策技術。發現那些職業生涯選擇中最完美選項的最好方式,就是真誠地審視你自己。
自我評估測評是對你的自我檢查
如果你關注自己的健康,你也許該進行定期體檢。例行體檢中,醫生會測量你的身高、體重和血壓,也許還包括測量你的視力、聽力、皮膚和柔韌性。醫生會按壓你的腹部,敲擊你的背,或者給你的肺部照X光。最后還有膽固醇、酶、糖或者血小板的檢查。定期體檢提供了你現在的健康基準線。你也許很健康,但是體檢報告會告訴你需要關注什么,哪些需要改變或調整,使你保持健康。
這本書的寫作脈絡就是幫助你進行一個類似的體檢,檢視你的價值觀、技術與能力、人格、創造性、生活方式和工作傾向。在一步步的自我評估中,你需要回答關于自己的若干問題以及作出決策,然后你可以在表格中記錄你的答案。最終結果就是你的現狀的一張快照,你可以用來確定你下一步是應該開始尋找新的職業,還是適應之前的工作。不管決定如何,最終目標都是為了達到最大的職業相關滿意度。
你是這個世上獨一無二的,你有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傾向愛好。著名作家與教師約瑟夫?坎貝爾談到過個體對于世界的價值。他認為我們對于世界的貢獻一定來自于“我們自己的經驗和成就,通過使用我們自己的潛能,而不是別的什么人的潛能”。當我們選擇自己的職業生涯的時候,根本沒有什么普世定律可循。這是一個個性化的、非常主觀的決定,基于一系列的評價標準。找出這些標準是什么,就是本書寫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