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5 08:23:00 來源:長江日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中國女作家徐小斌和澳洲作家布萊恩·卡斯特羅對談的主題是“文學的傳統與現代性”。卡斯特羅說:“文學不會死,只是越來越少的人感受到它的氣息。”而徐小斌認為:只要好的傳統不丟失,就不用擔心文學的未來。
徐小斌在演講中說,受眾的品味是游移的,作家要做的是引導受眾的口味。
雖然純文學創作現在不被看好,但徐小斌說文學夢應該是所有夢中最美好的,“寫作是棲身于地獄仰望天空,是在精神的煉獄中創作作品。寫作不是市場需要,而是人類精神需要。”
卡斯特羅則指出:傳統總歸是傳統,但文學是活的,與現代性分不開。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文學日益變得淺薄,以前長篇大論的書評現在越來越傾向寥寥數語,現代的人們也不再像古人崇尚神一樣崇尚偉大的作家,有思想、高雅的寫作正越來越少,導致現代社會出現精神真空。盡管如此,他仍然相信文學不會死。
在被問到文學如何捍衛精神世界時,卡斯特羅提到了內省性和自我質疑。現在,文字內部的自我爭議不見了,而這些對保持作品的精神性十分重要。徐小斌對此表示認同,她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痛苦和巨大的作家內省,正從寫作者中消失。
寫作由缺失感和哀傷感驅動,這是兩位作家的共同觀點。
徐小斌說,不用為文學的未來擔心,書和數字化各有好處,都有精美和粗糙之分,只要五四時期提倡的“審美、審丑、審智”傳統不丟失,文學的未來一定更美好。
主持人庫切問:“大學怎樣保留文學傳統以防止文學滅亡?怎樣解決大學教綱和經典閱讀之間的沖突?”
卡斯特羅說,現在大學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提供很多東西,學生沒有閱讀,只為獲取文憑和找工作,經典已被遺忘。
徐小斌對此并不認同,她說:閱讀經典和大學教綱不一定成為悖論,將經典納入大綱順理成章。
談及作家的責任,卡斯特羅說,我對讀者沒有責任,如考慮讀者我就會寫一堆意見。作為作家,不應說得太多,教師可以,但作家不行。徐小斌也表示,寫作時不會考慮到讀者,作家如帶著目的創作就矯情、不自然了,作家應該堅持自己的精神品位和追求,在時代中做出選擇,并為此承擔得與失。 (文/記者 柯立 通訊員尤帆)